ホーム > 資料室 > 日蓮聖人御遺文 > 注法華経 > 第七巻(表面)

資料室

注法華経 2000年01月 発行

第七巻(表面)

第七巻(表面)

{7-001} 文句十云。内懐不軽之解。外敬不軽之境。身立不軽之行。口宣不軽之教。人作不軽之目。
{7-002} 又云。仏性有五。正因仏性通亘本当。縁・了仏性種子本有非適今也。果性・果果性定当得之。
{7-003} 記十云。正因通亘当者。性徳通於悟故。縁了云種子本有。還約性徳以明二因。以対新薫成修得故<以対新熏成修得故>。此三為因転因成果。果中菩提及以涅槃。名果性・果果性也。若対性弁修。只是修得縁了至果<・是修得縁了至果>。名為菩提・涅槃。了只是智<了・是智>。智名菩提。縁只名涅槃<縁・名涅槃>。亦可以性参院至果之時。了名三種菩提。縁名三種涅槃。若云衆生具有因果性者。則五仏性皆在衆生遍一切処。但住す因之日果性名因。在果之時覧因之果<在果之時攬因之果>。名雖互得其法恒如。
{7-004} 五百問論云。略如此品一句理物。
{7-005} 記九云。衆生無始非不具三。以在迷故従理立名。故理中三皆為迷接<故理中三皆為迷摂>。従縁従了准例可知。
{7-006} 正云。常被軽慢品。
{7-007} 文句四云。若去住倶謗。宜如喜根説。今去則有益那忽令住。住即有損那忽不遣。喜根以慈故強説。如来以悲故発遣。
{7-008} 記四云。不信楽者<不生信楽者>。亦得結縁故。
{7-009} 仏性論云。若依毘曇サハタ。但有修得仏性。無有性得仏性。[文]
{7-010} 居士請僧経云。月徳白仏言。願聞常住果徳之法。十八不共法・正因・縁因・了因・一乗一切行根本。[文]
{7-011} 玄六云。昔慇重信順。今為親識受道。昔汎汎信順。今為疎外受道。昔時拒謗。今為怨家受道。
{7-012} 一乗要決下云。問。此三仏性。以何為証。答。未知其証。
{7-013} 涅槃経二十二云。能受持者断離悪縁漏。所謂悪者。悪像<悪象>・悪馬・悪牛・悪狗・毒蛇住処・悪刺土地・懸岸<懸崖>・険崖<嶮崖>・暴水廻・<暴水廻・>・悪人・悪国・悪城・悪舎・悪知識等。○菩薩○観於悪象及悪知識。等無有二。何以故。倶壊身故。菩薩○於悪像等心無怖懼<於悪象等心無怖懼>。於悪知識生畏懼心。何以故。是悪象等。唯能壊身不能壊心。悪知識者。二倶壊故。是悪象等唯壊一身。悪知識者壊無量善身・無量善心。是悪象等。唯能破壊不浄臭身。悪知識者能壊浄身及以浄心。是悪象等能壊肉身。悪知識者壊於法身。為悪象殺不至三悪。為悪友殺必至三悪。是悪象等但為身怨。悪知識者為善法怨。
{7-014} 仏蔵経。 [羅什訳]。有仏号大荘厳如来。○其仏滅度百歳之後。諸弟子衆分為五部。一名善事。二名苦岸。三名薩和多。四名将去。五名跋難陀。○是苦岸比丘。○親近此人及善知識并諸檀越。凡有六百四万億人。《与此四師倶生倶死》。在大地獄。○大劫若焼。○従此阿鼻大地獄中。転生他方在大地獄。
{7-015} 涅槃経十六云。諸仏世尊凡所発言不可思議。善男子。或有実語為世所愛。非時非法不為利益。如是之言我終不説。善男子。或復復言麁・虚妄非時非法<或復有言麁・虚妄非時非法>。聞者不愛。不能利益。我亦不説。善男子。若有語言雖復麁・真実不虚<若有語言雖復麁・真実不虚>。是時是法能為一切衆生利益。聞雖不悦我要説之。
{7-016} 般泥・経云。善男子。有諸外道。為利養故。聞仏泥・謂呼長死。而不憂戚反更歓喜<而不憂・反更歓喜>。有当来世仮被袈裟。於我法中出家学道。懶・懈怠誹謗斯等方等契経。当知此等。皆是今日諸異道輩。如是無量功徳成就。信此方大般泥・楽深法者。正使是善男子。過去曾作無量諸罪・種々悪業。是諸罪報頭痛則除。或被軽易。或形状醜陋。衣服不足。飯食麁疎<飲食麁疎>。求財不利。生貧賎家邪見家。或遭王難。及余種々人間苦報現世軽受。斯由護法功徳力故。善男子。譬如霜雪。日未出時凝積不滅<日未出時凝積不減>。日光既出皆悉消尽。如是衆生造無量悪。此大般泥・経日光未出。無量悪法凝積不滅<無量悪法凝積不減>。此般泥・日光出已。無量悪法皆悉消滅。
{7-017} 涅槃経二十一云。一切衆生悉有仏性。懺四重禁除謗法心。尽五逆罪滅一闡提。然後得成阿○菩提<然後得成阿耨菩提>。是名甚深秘密之義。
{7-018} 正法華経云。二万劫中堕無可大地獄。
{7-019} 正云。今此会中。・陀和等五百菩薩。師子月等五百比丘・比丘尼。今在仏前五百清信士・五百清信女等。《皆不退転当成無上正真之道》。
{7-020} 玄讃云。問。経云汝等皆行菩薩道而得作仏<経云汝等皆行菩薩道当得作仏>。其義何耶。答。有種性者若起習性。発心修行必得作仏。
{7-021} 五百問論云。今謂。但見必礼皆云作仏。若応簡於無種性人。凡経錯礼幾許無性。・授幾許滅之人<・授幾許滅証之人>。下文得道・礼者皆然。経自不云除無種性。故杖木擲之皆<故杖木打擲之輩>。当時正当無性之徒。況四衆中衆中有声聞人。故虚空授記之説。亦当無種之人。後時教化皆成不退。故無性之語折挫於其時当得之言・終窮之極説。如親兄責弟言真是奴。
{7-022} 記十云。上慢尚成遠因。聞信寧無現益。
{7-023} 華厳合論云。謗尚遠益。況深信耶。況解行耶。以持之者。勉思此文。
{7-024} 記十云。稟方便教於外凡位並未勉謗<稟方便教者於外凡位並未免謗>。故有不受不軽円実之語<故有不受不軽円実之言>。
{7-025} 合論云。若実有此不信人者。為在何位。文無定判義当三賢。以入証聖必信円故。○以凡夫頓能信者。宿因聞薫為種別故。今更不信当来豈聞。
{7-026} 仏性論巻<仏性論巻二>。[天親菩薩説。陳真諦訳]。経中説一闡提人○二身者。一為令法身得生。二為令加行得長修菩提行。故観得成復有経説。闡提衆生決無般涅槃性。若爾。二経便自相違。会此二説。一了一不了。故不相違。言有性者是名了説。言無性者是不了説。
{7-027} 悲華経九云。如勝日光如来<如勝日光明如来>。人寿三十才出世。如不思議日光明如来。人寿五十才時出。
{7-028} 又云。楼尸仏増劫出世<楼至仏増劫出世>。
{7-029} 大般若経云。北倶ル州其中諸人<北倶ル洲其中諸人>。以神力故<仏神力故>。各々見仏正座其前<各々見仏正坐其前>。咸謂如来独為説法。』
{7-030} 文句十云。上白毫吐耀始在東方。表七方便初見一理。今本門既竟。放一切光照一切土。能令初因終于等覚究竟仏慧。』
{7-031} 正云。神足行品。』
{7-032} 文句十云。問。但見下方発誓不見文殊等発誓何也。答。上文云。我土自有菩薩能持此経。即兼得之。[文]
{7-033} 正経九云。如来神足品<如来神足行品>。爾時于彼三千世界塵数・億百千・諸菩薩等。従地涌出者。[文]
{7-034} 文句十云。於文殊等者。迹化衆也。旧住者。下方本化衆也。一切者。他方来者及分身仏来者也。
{7-035} 記十云。初所対衆中。言一切指他方。旧住指本化者。応非四衆八部<応非四衆八部也>。故一切者。即従及諸已下文是。
{7-036} 文句十云。十神力者。一吐舌相。二通身毛孔遍体放光。三磬咳<三謦咳>。四弾指。五地六種地<五地六種動>。六普見大会。七空中唱声。八南無帰命。九遥散諸物。十十方通同如一仏土。
{7-037} 玄讃云。問。経云出広長舌至無量光者<経云出広長舌至無量光明者>。為何義耶。答云。自古相伝。現七神力。一出舌。二放光。三・咳<三謦咳>。四弾指。五地種。六合蓋。七変土。今加為八。謂示現令他方遥見。
{7-038} 五百問論云。今謂。不如古徳現十神力。
{7-039} 玄一云。非但生身及生身得忍両種菩薩倶益。法身・法身後心両種菩薩。亦以倶益<亦倶益>。化功広大利潤弘深。蓋経之力用也<蓋茲経之力用也>。
{7-040} 籤一云。生身生身得忍等者。地前・住前為生身。登地・登住為生身得忍。謂生身中能破無明得無生忍也。言法身等<言法身等者>。謂登地・登住破無明。捨生身居実報土名為法身。位居等覚名為後心。若迹門唯益生身及生身得忍。本門進至法身及法身後心。所益通兼。故云非但。自垂迹已来。受化者漸広。得久近益者。功在法化。
{7-041} 涅槃経二十四云。仏言。善男子。我於往昔亦常具修如是十事。一切菩薩及諸如来。無有不修是十事者。若使世界不浄充満。諸仏世尊於中出者。無有是処。善男子。汝今莫謂諸仏出於不浄世界。当知是心不善狭劣。汝今当知。我実不出閻浮提<我実不出閻浮提界>。譬如有人説言此界独有日月。他方世界無有日月。如是之言無有義理。若有菩薩発如是言。此仏世界穢悪不浄。他方仏土清浄厳麗。亦復如是。
{7-042} 文句十云。従爾時仏告上行下。是第三結要付属。文為四。一称歎付属。二結要付属。三勧奨付属。四釈付属。初嘆如文。結要有四句。一切法者一切皆仏法也。此結一切皆妙名也。一切力者。通達無礙具八自在。此結妙用也。一切秘蔵者。遍一切処皆是実相。此結妙体也。一切深事者。因果是深事。此結妙宗也。皆於此経宣示顕説者。惣結一経唯四而已。撮影其枢柄而授与之。○上云。経巻初住之処皆応起塔。経中要説要在四事。道場釈上甚深之事。得菩提釈上秘蔵。転法輪釈上一切法。入涅槃釈上神力。此之四要撮経文尽。故皆応起塔也。所言要者。得菩提是法身。転法輪是般若。入涅槃是解脱。三法秘密蔵仏住其中<三法成秘密蔵仏住其中>。即是塔義也。
{7-043} 弘七云。一代教法首題名字。名該一部。部内義兼大小。時節因果互形。如是等相。莫不相違。
{7-044} 此大乗経典諸仏宝蔵。十方三世諸仏眼目。出生三世諸如来種。持此経者。即持仏身即行仏事。○諸仏如来真実法子。汝行大乗不断法種。
{7-045} 此方等経是諸仏眼。諸仏因是得具五眼。仏三種身従方等生。是大法印印涅槃海。如此海中。能生三種仏清浄身。此三種身人天福田。』
{7-046} 涅槃経三云。若以法宝付属阿難及諸比丘。不得久住。何以故。一切声聞及大迦葉。悉当無常。○応以無上仏法付諸菩薩。以諸菩薩善能問答。如是法宝則得久住無量千世。増益熾盛利安衆生。○[文]
{7-047} 記十云。有人引大経中。内有弟子解甚深義。不為利益不生諍竟<不為利養不生諍竟>。外有清浄檀越仏法久住。若不爾者法不久住。此是彼経是後。誡勧道俗弘通。亦・拾之遺属耳。不同今経乃是一期宣暢他方欲散。現十神力属累十方。仏親摩頂菩薩三受。表法懃々。
{7-048} 涅槃経二十九。師子吼言。世尊。十六大国有六大城。所謂舎婆提城・婆枳タ城・瞻婆城・毘舎離城・波羅奈城・王舎城。如是六城世中最大。何故如来捨之。在此辺地弊悪国陋隘小・尸那城入般涅槃<在此辺地弊悪国陋隘小拘尸那城入般涅槃>。善男子。汝不応言・尸那城<汝不応言拘尸那城>。辺地弊悪国陋隘小。応言是城。微妙功徳之所荘厳。何以故。諸仏菩薩諸行処故。善男子。如賎人舎応若遇者<如賎人舎応若過者>。則応讃嘆是舎。厳麗福徳成就。乃令大王廻賀顧<能令大王廻賀臨顧>。善男子。如人重病服穢弊薬。服已病・<服已病愈>。即応歓喜讃歎是薬。最上妙能愈我病。善男子。如人乗船在大海中。其船卒壊所依倚。因倚死屍得到彼岸。到彼岸已応大歓喜。讃歎是屍。我頼相遇而得安穏。・尸那城亦復如是<・尸那城亦復如是>。乃是諸仏菩薩行処。云何而言辺地弊悪陋隘小城。』
{7-049} 文句十云。仏以権智善巧之手<仏以一権智善巧之手>。厂三千三百那由他国土<摩三千三百那由他国土>。側塞虚空諸菩薩実智之頂。
{7-050} 文句九云。雖説神力<雖示神力>。未若摩頂付属。故節属累。
{7-051} 文句十云。若根深智利。直説仏慧。若不堪者。於余神保中示教利喜。仏慧是深而非余。六方便是余而非深。別教次第是余亦是深。汝能以余深法助申仏慧者。即善巧報仏之恩。
{7-052} 大論第一百云。[大智度論釈嘱累品第九十]。問曰。阿難是声聞人。何以般若ハラ蜜嘱累<何以以般若波羅蜜嘱累>。而不嘱累弥勒等大菩薩。答曰。有人言。○又以是諸菩薩深知般若ハラ蜜力<又以是諸菩薩深知般若波羅蜜力>。不須苦嘱累。阿難是声聞人随小乗法。是故仏慇懃嘱累。問曰。若爾者。法華経・諸余方等経。何以嘱累喜王・諸菩薩等。答曰。有人言。是時仏刹甚深難信之法。声聞人不在。又如仏説不可思議解脱経。五百阿羅漢雖在仏辺而不聞。或時得聞而不能用。是故嘱累諸菩薩。
{7-053Ⅰ} 又云。爾時仏告阿難。○以般若ハラ蜜嘱累汝<以般若波羅蜜嘱累汝>。○皆大歓喜。
{7-053Ⅱ} 問曰。更有何法甚深勝般若者。而以般若嘱累阿難。而余嘱累菩薩。答曰。般若ハラ蜜非秘密法<般若波羅蜜非秘密法>。而法華等諸経。説阿羅漢受決作仏。大菩薩能受持用。譬如大薬師能以毒為薬。』
{7-054Ⅰ} 玄六云。文云。若衆生不信受者。当於余深法中示教利喜。余者帯方便也。深者明中道也。帯方便明中道者。即別教也。○但菩薩已得実慧亦得権意。不以実濫権。亦不謂権是実。但為弘実而衆生不信。須為実施権以浅助深無虚妄也。此則雙用権実而弘経也。安楽行云。若有難問不以小乗法答。但以大乗為解説<但以大乗而為解説>。令得一切種智。此則但令用実弘経也。
{7-054Ⅱ} 又云。随宜為説。此亦不隔於権也。今時人求法或一向用大。或一向用小。皆不得仏意。善弘経者。用与適時。口雖節権而内心不違実法。但使衆生得権実七益。於弘経暢矣。』
{7-055} 籤六云。経云。若不信此法。於与深法中示教利喜者。有深与者即別教法也<有深復与者即別教法也>。入地名深。地前名余。
{7-056} 弘四云。示教利喜者。指授為示。教詔為教。令彼得益為利。見他得利心生喜悦為喜』
{7-057} 正法華経第十。楽普賢品第二十七終云。医薬不治。困苦難言。』
{7-058} 正法華経第十云。嘱累品第二十八○最後云。聞仏所説莫不勧喜<聞仏所説莫不歓喜>。
{7-059} 添品法華経第八云。妙法蓮華経普賢菩薩勧発品第二十六終云。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諸菩薩。得具普賢道。』
{7-060} 正云。薬王菩薩品。』
{7-061} 妙法蓮華経嘱累品第二十七<妙法蓮華経賢菩薩勧発品第二十八>。最後云。一切大会。皆大勧喜<皆大歓喜>。受持仏語作礼而去。
{7-062} 華厳一乗教義分斉章上。[法蔵述云]。付属差別。如法華経云。於未来世若有善男子・善女人。信如来智慧者。当為演説此法華経使得聞知。以令其人得仏慧故。若有衆生不信受者。当於如来余深法中示教利喜。汝等若能如是。則為報仏之恩。解云。余深法者。即是大乗。非一乗故称之為余。然非小乗。是以称深。亦不得説以彼小乗為深法<亦不可説以彼小乗為余深法>。以法華中正破小乗。豈可歎其深耶。当知<是故当知>。法華別意正在一乗。故作此付属也。
{7-063} 授決集云。除法華外深妙法者。華厳一。般若二。方等三。
{7-064} 止一云。又云。不信此法。於余深法中示教利喜。此証不定也。
{7-065} 弘一云。次引法華者。既非華厳教人。又非諸経入頓。起行自鹿苑中渉二味。故名為漸。言不信等者。若不信頓且用余深。円教非余而是深也。別教是余亦復是深。蔵通是余而亦非深。指昔頓漸。並是用三而助於頓。昔未被会。於余於深或信不信。故名不定。漸与不定並従不定中来。法華何不名不定。頓人自多途法華常頓。各賜等一思之可知。
{7-066} 首楞厳経五云。薬王・薬上二法王子。并在会中五百梵天。即従座起頂礼仏足。而白仏言。我無始劫為世良医。口中嘗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。名数凡有十万八千。如是皆悉知苦・酢・鹹・淡・甘・辛等味<如是悉知苦・酢・鹹・淡・甘・辛等味>。并諸和合倶生変異。是冷・是熱・有毒・無毒。悉能・知。○分別味因従是開悟。蒙仏如来印我昆季。薬王・薬上二菩薩名。
{7-067} 籤一云。経云。如梵王為一切衆生之父。今亦能生一切諸教故也。今文但云自在者。以対簡二王非自在故耳。輪王地居如俗。釈王居天如真。梵於三界如中。若真俗自在中未必自在。若中自在真俗必自在。故以今経譬於梵王。文中須簡歴別中道<文中便簡歴別中道>。亦非自在。且約教道。故知梵王兼譬二中。今譬円融。故云最也。
{7-068} 玄一云。又薬王品挙十譬歎教。今引其六。大如海。高如山。円如月。照如日。自在如梵王。極如仏。海是坎徳。万流帰海故<万流帰故>。同一鹹味故<同一鹹故>。法華亦爾。仏所証得。万善同帰乗仏乗<万善同帰同乗仏乗>。江河川流無此大徳<江湖川流無此大徳>。余経亦爾。故法華最大也。山王最高。四宝所成故。純諸天居故。法華亦爾。在四味教之頂離四誹謗。開示悟入。純一根一縁同一道味。純是菩薩無声聞弟子故。月能欠盈故。月漸円故。法華亦爾。同体権実故、会漸入頓故。燈炬星月与闇共住。譬諸経在二乗道果与小竝立故<譬諸経存二乗道果与小竝立>。日能破闇故。法華破化城除草庵故。又日映奪星月令不現故。法華払釈除方便故。輪王於四城自在。大梵於三界自在。諸経或於俗諦自在。或於真諦自在。或於中道自在。但是歴別自在非大自在。今経三諦円融最得自在。譬大梵王。余経抜衆生出生死。如五仏子於凡夫第一。或抜衆生出涅槃。如菩薩居無学上。今経抜出衆生過方便教菩薩上。即成法王。最為第一。』
{7-069} 供養於世尊為求無上慧。
{7-070} 籤一云。薬王品仏為宿王華説十喩。今但引六者。余四望六猶成分喩。是故合四在於六中。
{7-071} 又云。経中具列土山・黒山・小大鉄圍山。及十宝山。以比須弥山<以比須弥>。今文略無。但云四宝者。従所比説。余山並無四宝故也。天居四宝頂。如醍醐在四味上。及以四宝譬四誹謗。居其上如教離謗也。[文]
{7-072} 又云。若尽消経者。応以土等四山如四味。須弥在十山之内而最高。如仏界在十界之欝而最勝。
{7-073} 又云。既云此法華経最為昭明<既云此法華経最為照明>。故今但取円。亦兼以明為譬。
{7-074} 又云。但取日明能映諸明故。
{7-075} 又云。次梵王譬中。経云。如梵王為一切衆生之父。今亦能生一切諸教故也。今文但云自在者。以対簡二王非自在故耳。輪王地居如俗。釈王居天如真。梵於三界如中。若真俗自在中未必自在。若中自在。真俗必自在。
{7-076} 涅槃経三十三。譬如大海有八不可思議。何等為八。一者漸々転深。二者深難得底。三者同一鹹味。四者湖不過限<四者潮不過限>。五者有種々宝蔵。六者大身衆生在中居住。七者不宿死屍。八者一切万流大雨投之不増不減。○三車一味。一切衆生同有仏性。皆同一乗同一解脱。一因一果一甘露。一切当得常楽我浄。是名一味。四者湖不過限<四者潮不過限>。○若我弟子。有能受持読誦書写解説。分別是大涅槃微妙経典。寧失身命終不犯之。是名湖不過限<是名潮不過限>。○七者不宿死屍。死屍者。謂一闡提・犯四十禁・五無間罪・誹謗方等。[文]
{7-077} 籤一云。次日譬中復加燈・炬・星・月<次日譬中復加燈・炬・星>。今合日譬中。但云破化城故。但取日明能映諸明故耳。若更合者。亦可以燈等四譬二乗及通・別菩薩。並与無明倶住故也。故次重引中。略挙星月而除方便。故知。方便所収復広。
{7-078} 文句十云。余経要因功用乃得入。如四果人院聞思修方乃得悟。此経名無作四諦不雑方便。
{7-079} 首楞厳経第六云。若我滅後其有比丘。発心決定修三摩提。能於如来形像之前。身燃一燈焼一指節。及於身上熱一香・<及於身上・一香・>。我説是人。無始宿倩一時酬畢<無始宿債一時酬畢>。長揖世間永脱諸漏。唯未即明無上覚路<雖未即明無上覚路>。是人於法已決定心。若不為此捨身微因。縦成無為必還生人酬其宿倩<縦成無為必還生人酬其宿債>。如我馬麦正等無異。
{7-080} 記一云。本地惣別超過諸説。迹中三一功高一期。[文]
{7-081} 輔正記云。超過諸説者。一則超於前一十四品<一則超於前十四品>。二則超一代教門<二則超於一代教門>。
{7-082} 又云。婆沙論云<婆娑論云>。一字為名。二字為名身。三字已去為衆多名身。又一句為名。二句為身。三句已去為衆多句身。是則名句為能依。文字為所依。
{7-083} 又云。一々名・一々句。並異諸経。故云已今当説実為第一也<故云已今当説最為第一也>。
{7-084} 華厳経二十八云。一雪山王。二香山王。三軻梨山王<三軻梨羅山王>。四仙聖山王。五由乾陀山王。六馬耳山王。七尼民陀羅山王。八斫迦羅山王。九宿恵山王。十須弥山王。
{7-085} 又云。一漸次深。二不受死屍。三余水失本名。四一味。五多宝。六極深難入。七広大無量。八多大身衆生。九潮不失時。十能受一切大雨無有盈溢。
{7-086} 華厳三十六云。此閻浮提内。流出二千五百河水。悉入大海。倶耶尼内。流出五千河水。悉入大海。弗婆越内<弗婆提内流出八千四百河水悉入大海欝単越内>。流出一万河水。悉入大海。○此四天下内。如是二万五千九百河水。悉入大海。
{7-087} 又云。有十光明龍王。雨大海中悉前水。百光明。○無量光明。○
{7-088} 記二云。十宝山者。華厳具已如止観第五記<華厳具列已如止観第五記>。若倶舎中。先列七山并妙高八。論云。蘇迷盧処中。次兪建達羅等<次逾健達羅等>。於大州等外<於大洲等外>。有鉄輪圍山。前七金所成。蘇迷盧四宝。并雪香山合十山也。
{7-089} 涅槃経二十四云。譬如有人在大海浴。当知是人。以用諸河泉池之水。
{7-090} 秀句下云。他宗教都六此十喩<他宗都六此十喩>。唯有法華此十喩。若他宗経雖有此喩。当分・跨節可分別耳。釈尊立宗。法華為極。
{7-091} 玄一云。』
{7-092} 文句一云。此正不指世間為正。不指螢火折智為正。不指燈炬体法智為正。不指星月道種智為正。乃指日光一切種智為正。
{7-093} 記一云。螢火者<螢光者>。○此斥三蔵。故指燈炬以譬通教。燈如二乗炬如菩薩。雖同般若若不無明晦。道種智是別。如星月者。地前為星登地如月故<地前如星登地如月故>。星雖有明光不及遠。令遠見故。凡智雖照不及聖明。期心遠故<其心遠故>。月不及日。帯教道故。
{7-094} 華厳経云。女人地獄使。能断仏種子。外面似菩薩。内心如夜叉。
{7-095} 又云。一見於女人。能失眼功徳。縦雖見大蛇。不可見女人。
{7-096} 又云。一見女人眼。堕落於大獄。何況犯一度。永堕三悪道。
{7-097} 本業集経云。一々毛孔中。恒出諸欲火。念々焼善根。故不応親近。
{7-098} 銀色女経云。三世諸仏眼。堕落於大地。法界諸女人。永六成仏期。
{7-099} 涅槃経云。如我昔日所説偈言。一切江河必有回向<一切江河必有廻曲>。一切・林必名樹木。一切女人必多諂曲。一切自在必受安楽。
{7-100} 涅槃経。徳王品二十五<徳王品巻二十五>。善男子。雪山之中有上香薬。名曰娑呵。有人見之。得寿無量無有病苦。雖有四毒不能中傷。若有触者。増長寿命満百二十。○不生・不死・不退・不没。
{7-101} 大論云。住寿百年亦名常住。
{7-102} 正法華経云。聞是経法病則消滅<聞是経法病則消除>。若有衆患因是功徳<無有衆患因是功徳>。後致正真無老病死。
{7-103} 観行云。星光聞日蔵説仏慧。嘆云。如仁所説。服此薬不老不死。
{7-104} 文句一云。後五百歳。遠沾妙道。
{7-105} 記一云。言後五百歳者。若准毘尼母論直列五百云。第一百年解脱堅固。第二百年禅定堅固。第三百年持戒堅固。第四百年多聞堅固。第五百年布施堅固。言後五百最後百年耳<言後五百最後百耳>。有人准大集有五五百<有人云准大集有五五百>。第一乃至第四同前。唯第五五百云闘諍堅固。言後五百者最後五百也。若単論五百猶在正法。雖在文其理稍権<雖出文其理稍壅>。然五五百且従一往。末法之初冥利不無。且拠大教可流行時。故云五百。
{7-106} 記十云。経云五百歳者。大集経中有五五百。具如前。[文]
{7-107} 五百問論云。問。経云後五百歳。其義如何。答。依大集云。仏滅度後。初五百解脱堅固。二五百禅定。三五百多聞。四五百福徳。五五百闘諍。今謂不応弁此。[文]
{7-108} 涅槃経三云。若以法宝付属阿難。及諸比丘。不得久住。何以故。一切声聞及大迦葉。悉当無常。○応以無上仏法付諸菩薩。善能問答<以諸菩薩善能問答>。如是法宝則得久住無量千世。増益熾盛利安衆生。○応以大乗付諸菩薩。令是妙法久住於世。
{7-109} 涅槃経二十五云。須達長者。身遭重病心大愁怖。聞舎利弗説須陀・有四功徳・十種慰諭。聞是事已恐怖即除。以是義故。聴法因縁則得近於大般涅槃。何以故。聞法眼故。世有三人。一者無目。二者一目。三者二目。言無目者。常不聞法。一目之人。雖・聞法其心不住。二目之人。専心聴受如聞而行。○如我昔於・尸那城<如我昔於拘尸那城>。時舎利弗身遭病苦。我時命阿難比丘広為時説法<我時命阿難比丘広為説法>。時舎利弗聞是字已告四弟子。汝挙我床往至仏所<汝輿我床往至仏所>。我欲聴法。時四弟子即共挙往<時四弟子即共輿往>。既得聞法。以聞法力故苦除差。身得安穏。以是義故。聴法因縁則得近於大般涅槃。
{7-110} 東春云。仏宝普益無有彼此<仏実普益無有彼此>。但機有冥顕。閻浮是顕<此閻浮是顕>。十方是冥。故偏説耳<故亦偏説耳>。
{7-111} 文句云。白毫功徳不及肉髻功徳。故是大人相也。』
{7-112} 正云。妙吼菩薩品。
{7-113} 普曜経云。三十二大人相。』
{7-114} 普賢経云。』
{7-115} 観音玄云。修成四十二大人相<修成三十二大人相>。』
{7-116} 文句十云。問。若文殊位下。辞不応求見。若文殊位高。相来那忽不識。答。雖同一位有始中終。止一事不知無恭高位<止此一事不知無忝高位>。又衆中見瑞不了発起令知。故問仏耳。
{7-117} 記十云。若文殊位下等者。妙音辞彼仏時。云及見文殊。豈可遠来求見下位。文殊位高見花応識。何以問仏何因縁等。答中二義。並文殊位高。或同是補処。一位之中分始中終。或同是古仏。則無高下。同位居始末謝不知。恭辱也<忝者辱也>。豈一事不知成屈辱耶。又大集無敢問者。文殊雖高為干発起。示為不知。
{7-118} 上記云。就尊王不知東方蓮華<龍尊王不知東方蓮華>。
{7-119} 観音玄云。同是一地。下品不知上品冥顕両益。如文殊不知妙音神力所作。以不知故。名為冥益。
{7-120} 観音疏云。妙覚法身真仏。淵遠不可説示。云何能解。如妙音所作文殊不知。況下地凡夫。為示真身耶。
{7-121} 大論十三云。諸仏要集経中。有一女近仏坐入三昧<有一女近仏座入三昧>。文殊問仏云。何此女近座<何此女近仏座>。而我不得。仏言。汝覚此女問之。文殊以指覚之不覚。乃至動大千猶不覚。仏放光照下方。有菩薩名棄諸蓋。従下方来。仏言。汝覚此女。即時弾指此女従三昧起。文殊問。仏因縁<何因縁>。仏言。汝因此女初発意。是女因棄諸蓋初発意。汝於諸仏三昧中未満。足棄諸蓋菩薩三昧中得自在。仏三昧中少多入。而未得自在故耳。
{7-122} 文句十云。召本弟子。』
{7-123} 記十云。未必久本。名昔為本。未必久本。』
{7-124} 六ハラ蜜経云<六波羅蜜経云>。一切相功徳合集。至百千倍成未顕豪相功徳。○豪相功徳至百千倍。成肉髪相<成肉髻相>。如是肉髻千倍功徳。不及梵音声相功徳。
{7-125} 記云。観音有問得名之由。此中無者。此従自行。[文]
{7-126} 文句云。即是化他門第二意也<即是化他門中第二意也>。
{7-127} 輔云。此従自行者。為対普門且云自行。
{7-128} 文句云。一菩薩既爾。諸来衆亦然<諸衆亦然>。一方既爾。諸方亦然。
{7-129} 記云。三挙例者。妙音既爾諸来悉然。但以照東表始為便。若召南至北四維准知。唯不煩文<聖不煩文>。理合十方咸至。如華厳・大集・諸部般若。光及所召尚通十方。故此但以一方為表。』
{7-130} 文句云。然法身大士。故不粛而成。所将眷属或未達者。故寄彼而規耳<故寄彼而規此耳>。
{7-131} 問論云。妙音菩薩従海中来。
{7-132} 文句六云。遠近始終合論五味。何者。即遣傍人。傍人所説乃譬華厳円頓。此教最初。傍人譬牛所説譬乳。内合従仏出十二部経。即初味也。以此擬二乗人。無機不受迷悶・地<無機不受迷悶躄地>。於其全生如乳味也。次名密遣二人節除糞法。此譬息大之後鹿苑説三。於小則信隔凡成聖<於小則信革凡成聖>。如転乳為酪。内合従十二部出修多羅。即第二味也。次明心相体信入出無難。譬三蔵之後方等浄名。揚大折小。二乗聞大不謗小不退。良以三蔵断結取一日価故。得恐其褒無貶<得恣其褒無貶>。若未断結不堪聞揚大。如前不受勧門。亦不堪折小如前不受誡門。而今不謗不退者。心相体信故也。親既証小。則信大不虚。得涅槃価故体折不瞋。雖非己事而不疑謗。此心淳熟如従酪出生蘇。内合従修多羅出方等経。第三味也。次明長者自知将死不久下。譬方等心相体信入出無難已後。委以家業。使其領教為大菩薩説摩訶般若。既領知衆物貫統法門。心明口弁弥益慕楽。但根住小非是己分。脱更開許豈不楽哉。於是心漸通泰成就大志。如以従生蘇出於熟蘇<如似生蘇出於熟蘇>。是従方等出摩訶般若。第四味也。次臨欲終時而命其子者。此譬般若後判天性定父子。会三帰市付財与記。法華之教開仏知見示真実相。菩薩疑除声聞作仏。悉已如来滅度而滅度之。如従熟蘇出於醍醐。是従摩訶般若出大涅槃。即第五味也。四大弟子深得仏意。探領一化五味之教。始終・次第其文出此也。
{7-133} 記六云。問。前以傍人即華厳中四大菩薩<前以旁人即華厳中四大菩薩>。大経中。云従牛出乳譬従仏出十二部経。今何得以牛譬菩薩為傍人耶<今何得以牛譬菩薩為旁人耶>。答。仏加菩薩与仏不別。雖主伴異倶能説。所説義当倶従牛出。
{7-134} 又云。従般若至第五味者。問。前会三云説法華。今還引大経云出涅槃。云何得同。答。一家明義多処説之。無煩広弁。○豈唯両経余亦不易。
{7-135} 記四云。今依義附文略有十雙。以弁異相。与二乗近記。開如来遠本。随喜歎第五十人。聞益至一生補処。釈迦指五逆調達為本師。文殊以八歳龍女為所化。凡聞一句咸与授記。守護経名功不可量。聞品受持永辞女質。若聞読誦不老不死。五種法師現獲相似。四安楽行夢入銅輪。若悩乱者頭破七分。有供養者福過十号。況已今当説一代所絶。嘆其教法十喩称揚。従地涌出阿逸多不識一人。東方蓮華龍尊王未知相本。況迹化挙三千墨点。本成喩五百微塵。本迹事希。諸経不説。如斯等文。准経仍有。
{7-136} 玄十云。且涅槃猶帯三乗得道。此経一無雑。涅槃更不発迹。此経顕本義彰。
{7-137} 玄十云。又涅槃臨滅更扶三蔵。誡約将来。使末代鈍根。不於仏法起断滅見。広開常宗破此顛倒。令仏法久住。如此等事。其意則別。
{7-138} 止六云。華厳・大品不能治之。唯有法華能令無学還生善根。得成仏道。所以称妙。又闡提有心猶可作仏。二乗滅智心不可生。法華能治。復称為妙。』
{7-139} 弘六。但名大不名妙者。一有心易治。無信難治。難治能治。所以称妙。二者。法華已開。功非彼得。大陳既破。余黨不難。雖同醍醐非無斯別。然復涅槃。偏被末代帯方便説。故復稍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