ホーム > 資料室 > 日蓮聖人御遺文 > 注法華経 > 第三巻(表面)

資料室

注法華経 2000年01月 発行

第三巻(表面)

第三巻(表面)

{3-001} 法華論十無上。一者種子無上説雨花譬喩。○二者行無上故説大通智勝。○三者示現増上力無上故<三者示現増長力無上故>。説商主譬。四者令解無上故説繋宝珠譬喩。五者時限清浄国土無上故。示現多宝如来塔。六者示現説無上故。示現三種仏菩薩。○九者示現涅槃無上故。説医師譬喩。十者示現勝妙力無上故。有余残修多羅説<余残修多羅説>。
{3-002} 勝鬘経云。[宋本。求那跋陀羅訳]。若如来。随彼所欲而方便説。即是大乗。無有二乗。
{3-003} 勝鬘経云。[唐本。玄奘訳]。若諸如来。随彼所欲。而以方便説於二乗。即是大乗。
{3-004} 宝公引勝鬘経云。若如来。随彼所欲而方便説。即是大乗。無有二乗。
{3-005} 義寂師云。章主云。随彼意欲。而方便説唯有一乗。無有二乗。
{3-006} 又云。顕説一乗者随他意語。彼宜一聞<彼宜聞>。故是方便説。非為真実。
{3-007} 基師弥勒上生・法華疏等云<法華疏中説>。勝鬘経四乗為実。一乗為権。
{3-008} 正云。薬草品。
{3-009} 文句七云。此中具山川雲雨。独以薬草標名者。土地是能生。雲雨是能潤。草木是所生所潤。所生所潤通皆有用。而薬草用強。有漏諸善悉能治悪。無漏為最。無漏衆中四大弟子。以譬領仏譬深会聖心。仏讃。善哉甚為希有。述其得解以喩其人。故称薬草喩品。
{3-010} 守護章云。薬草喩説三草二木生長不同。上草・小樹及大樹等。是則依領解局。更仏所述成。其領所不及有六種差別。一不領人天。退不及。二不領菩薩。進不及。三不領八界。横不及。四不領五方便。竪不及。五不領三世大利益。亦横亦竪所不及。六不領一地一雲徳。五乗七方便無差別。非横非竪所不及。今麁食者。但見小乗斉教領。未見如来六述成。
{3-011} 弘三釈楞伽経云。文立五種種性。謂仏・菩薩・声聞・不定・無性。以未開権諸性尚隔。豈同法華敗種得記。況復五法及三自性・八識・二無我。全是別義。
{3-012} 得一云。薬草喩品云。一雨所潤。三草二木生長不同。一雨者教也。三草二木者機也。仏教雖一。雨所被機即三乗五性<而所被機即三乗五性>。各別不同。若言教一・機一皆同成仏。則応経云一雨所潤。三草二木平等生長。何故言生長不同。既云生長不同。明知。三乗五性差別。問。若爾者。方便品云唯有一乗。無二無三。此即平等生長。約一経語前後不同。不成妄語。答。此言惣意別。言惣者。約不定姓二乗而云唯一仏乗無有余乗<約不定性二乗而云唯一仏乗無有余乗>。此即平等生長。意別者。約三乗・五性。而定性二乗・無性有情不成仏。故云生長不同。
{3-013} 伝教大師破此義云。此釈不爾。偽引経文故。○第一証云。薬草喩品云。一雨所潤。三草二木生長不同。又云<又云既云>。生長不同<生長不同。又云。故云>。謹案薬草喩品。都無此文。何任胸臆乱句誑人。若古疏取意文。可著疏師名。○今許意文示耶偽<今許意文示其耶偽>。汝一雨之教先後不同。法華之前説三。一雨生長不同。今日顕一。一雨同到智地。説三一雨為所開。顕一一雨為能開。五乗雖異即一之五。故不定五。一乗雖同即三之一。故不定一。故分別説三分別説五。生長不同未開故<生長不同未開時故>。不定五故悉到智地。皆成仏道皆非滅度。已開故<已開時故>。○問。生長不同者。為昔不同。為今不同。若言昔不同建立無性<若言昔不同建立無利>。我復法華前立生長不同。汝則犯立已。若言今不同。今日得益都無不同。厳王法眼浄不小乗益。勧発生・利顕書写功。七喩同共開三顕一。平亦同十上亦同<三平亦同十上亦同>。皆悉斯仏<皆悉期仏>。一大因縁更無余事。当知生長不同。非不同<非今不同>。問。何以得知法華之前生長不同。答案無量義経云。善男子。自我前道場菩提樹下<自我先道場菩提樹下>。端座六年。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以仏眼観○得道差別。[已上経文]。解曰。性欲不同乃至云得度差別。豈不法華前生長不同哉。又薬草喩品云。仏所説法。譬如大雲以一味雨。潤於人花。各得成実。[已上経文]。解曰。是則法華之前生長不同。分別説三故。又云。今為汝等説最実事諸声聞衆皆非滅度。汝等所行是菩薩道。漸々修学悉当作仏<漸々修学悉当成仏>。[已上経文]。解曰。今為汝等説最実事。諸声聞衆皆非滅度。明知。各得成実前三不同。皆非滅度後一三平。諸字不簡定性<諸字皆字不簡定性>。麁食者。何執前不同。偽破今最実。当知。麁食自問自答。言惣意別皆悉妄語。不可依学。
{3-014} 勝鬘師子吼一乗大方便方広経。[宋。天竺三蔵求那跋陀羅訳]。何等為四。謂離善知識無聞非法衆生。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<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>。求声聞者授声聞乗。求縁覚者授縁覚乗。求大乗者授以大乗。
{3-015} 又云。摩訶衍者。出生一切声聞・縁覚・世間・出世間善法。世尊。又如一切種子皆依於地。而得生長。如是一切声聞・縁覚・世間・出世間善法。依於大乗而依増長。
{3-016} 善戒経云。若無菩薩性者。雖復発心勤行精進<雖復発心懃修精進>。終不能得阿耨菩提。
{3-017} 瑜伽論云。住無種性補特伽羅。是名畢竟無般涅槃法。
{3-018} 仏地論云。雖余経中。宣説一切有情之類。皆有仏性皆当作仏。然就真如法身仏性。成就少分一切有情<或就少分一切有情>。方便為説<方便而説>。為令不定種性有情。決定速趣無上正等菩提果故。
{3-019} 仏性論云。言有性者是名了説。言無性者是不了説。[文]
{3-020} 宝性論云。一闡提常不入涅槃。無涅槃性者。○依無量時故如是説。以彼実有清浄性故。不得説言彼常畢竟無清浄性。
{3-021} 解深密経第二云。蜜意説言唯有一乗。非於一切有情界中。無有種々有情種性。
{3-022} 又云。一向趣寂声聞。終不能得阿耨菩提<終不能証得阿耨菩提>。
{3-023} 瑜伽論云。一向趣寂声聞。畢竟不能趣大菩提。
{3-024} 大仏頂経第四云。爾時世尊。告富楼那及諸会中。漏尽無学諸阿羅漢。如来今日普為此会。宣勝義中真勝義性。今汝会中定性声聞。及諸一切未得二空。回向上乗阿羅漢等。皆獲一乗。
{3-025} 入楞伽経云。復次大恵。我説五種乗性証法。何等為五。一者声聞乗性証法。二者辟支仏乗性証法。三者如来乗性証法。四者不定乗性証法。五者無性証法。○声聞・縁覚畢竟証如来法身故<縁覚畢竟証得如来法身故>。
{3-026} 勝鬘経云。是故阿羅漢・辟支仏。○四智究竟得備息処者<四智究竟得蘇息処者>。亦是如来方便。有余了義説。何以故。有二種死。何等為二。謂分段死。不可思議変易死。分段死者。謂虚偽衆生。不思議変易死者。謂阿羅漢・辟支仏・大力菩薩意生身。乃至究竟無上菩提。[文]
{3-027} 又云。声聞・縁覚乗皆入大乗。大乗者即是仏乗。是故三乗即是一乗。
{3-028} 又云。若如来。随彼所欲而方便説。即是大乗無有二乗。二乗者入於一乗。一乗者即第一義乗。
{3-029} 楞伽経云。味著三昧楽。安住無漏界。乃至得諸三昧身。無量劫不覚。譬如・酔人。酒消然後覚<酒消然後悟>。得仏無上体。是我真法身。
{3-030} 大集経十八。[曇無讖訳。有二十二]。有二種人。必死不治。畢竟不能知恩報恩。一者声聞。二者縁覚。譬如有人堕墜深坑。是人不能自利利他。声聞・縁覚亦復如是。堕解脱坑不能自利及以利他。
{3-031} 華厳経三十六云。[六十本]。[東晋。天竺仏陀跋陀羅訳。宝王如来性起品之三]。如来智慧大薬王樹。唯除二処不得生長。所謂声聞・縁覚涅槃地獄深坑。及諸犯戒・邪見・貪著非法器等。而如来樹非不生長。其余一切応受化者。皆悉生長。而如来智慧大薬王樹不増不減。
{3-032} 華厳経云。[新訳]。如来智慧大薬王樹。唯於二処不能為作生長利益。所謂二乗堕於無為広大深坑。及壊善根非器衆生。溺大邪見貪愛之水。然亦於彼曾無厭捨。
{3-033} 六十華厳三十七云。一切声聞・縁覚不聞此経。何況受持・書写・解説。無有是処。唯除菩薩能自受持<唯除菩薩能自誦持>。[文]
{3-034} 大論云。不思議経不入二乗手。
{3-035} 勝鬘経云。此経成就無量無辺功徳。一切声聞・縁覚。不能究竟観察知見。
{3-036} 正云。授声聞決品。
{3-037} 合論云。十授声聞遠記別者。為地法華之中龍女雖復頓印法界無時之門。全彰仏果。三乗権学雖有信順之心余風未殄<三乗権学有信順之心余風未殄>。未能頓証遠劫方登天。故受遠記。不同華厳迷即処凡。悟即是仏。設有余習。以仏知見而用治之。無仏知見但成折伏。不得入仏・水之流<不得入仏・水之流>。還経遠劫方能入也。○法華会内。所受記皆蒙遠劫。法華漸引来帰。華厳当時直授<華厳常時直授>。発心即仏故。以此義故行相不同<以此義故行根不同>。其此一部之経。
{3-038} 涅槃経十云。迦葉復言。・尸那城有旃陀羅<拘尸那城有旃陀羅>。名曰歓喜。仏記是人。由一発心。当於此界千仏数中。速成無上正真之道。以何等故如来不記尊者舎利弗・目健連等<目・連等>。速成仏道。仏言。善男子。或有声聞・縁覚・菩薩。作誓願言。我当久々護持正法。然後乃成無上仏道。以発速願故与速記。復次善男子。譬如商人有無価宝。詣市売之。愚人見已不識軽咲<愚人見已不識軽笑>。宝主唱言。我此宝珠価直無数。聞已復咲<聞已復笑>。各々相謂。此非真宝。是頗梨珠。善男子。声聞・縁覚亦復如是。若聞速記。則便懈怠軽咲薄賎<則便懈怠軽笑薄賎>。如彼愚人不識真宝。於未来世有諸比丘。不能翹勤修集善法。貧窮困苦飢餓所逼。因是出家長養其身。心志軽・耶命諂曲<心志軽躁邪命諂曲>。若聞如来授諸声聞速疾記者。便当大咲軽慢毀呰<便当大笑軽慢毀呰>。当知是等即是破戒。自言已得過人之法。以是義故。随発速願故与速記。護正法者授遠記。
{3-039} 維摩詰経巻中。[如来種品第八]。維摩詰又問文殊師利。何等為如来種。答曰。○譬如族姓之子<譬如族姓子>。高原陸土不生青蓮芙蓉衡花。卑湿・田乃生此花。○一切塵労之疇為如来種。雖以五無間具。猶能発斯大道意而具仏法矣。已得阿羅漢為応真者。終不能復起道意而具仏法也。如根敗之士。其於五楽不能復利。
{3-040} 方等タラ尼経云<方等陀羅尼経云>。文殊語舎利弗。○猶如枯樹更生花不<猶如枯樹更生枝不>。亦如山水還本処不<猶如山水還本処不>。拆石還合不<折石還合不>。・種生牙不。舎利弗言。不也。文殊言。若不可得<若不可得者汝>。云何問我得記生歓喜不<云何問我得記生歓喜>。
{3-041} 解深密経。[無自性本第二也。唐訳]。一切声聞・独覚・菩薩。皆共此一妙清浄道。皆同此一究竟清浄。更無第二。我依此故。密意説言惟有一乗<密意説言唯有一乗>。非於一切有情界中。無有種々有情種性。或鈍根性。或中根性。或利根性有情差別。善男子。若一向趣寂声聞種性補特伽羅。雖蒙諸仏施設・種々勇猛加行・方便・化導。終不能令当坐道場。証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○頌曰。依諸浄道清浄者。惟依此一無第二。故於其中立一乗。非有情性無差別。
{3-042} 摂論云。[無著菩薩造。玄奘訳]。為引摂一類。及任持所余。由不定種姓。諸仏説一乗。法・無我・解脱等故。性所同。得二意楽。化。究竟。説一乗。
{3-043} 摂大乗論。卷第十五。[天親菩薩釈。真諦訳]。諸声聞等人。如来於法華経中。為其受記。已得仏意。但得法如平等意。未得仏法身。若得此法如平等意。彼作是思惟。如来法如即是我法如。由如此意故。説一乗。復次於法華・大集中。有諸菩薩名同舎利弗等。此菩薩得此意。仏為受記。説一乗。復次化作舎利弗等声聞。為其受記。欲令已定根性声聞。更練根為菩薩。未定根性声聞。令直修仏道。由仏道般涅槃。如仏言曰我今覚了過去世中。已経無量無数。及依声聞乗般涅槃。欲顕小乗非究竟処。令其捨小求大故。現為此事。由如此義故説一乗。
{3-044} 般若経問住品云。諸天子。今未発三菩提心者応当発。若入声聞正位。是人不能発三菩提心。何以故。為生死作障隔故<与生死作障隔故>。是人若発三菩提心者。我亦随喜。何所以者何<所以者何>。上人応求上法<上人応更求上法>。我終不断其功徳。若声聞不求上法。何所随喜。<若声聞不求上法。何所随喜。↓剰字>
{3-045} 大論二十八云。先已説。菩薩入法位。住阿・跋致<住阿・跋致地>。末後肉身尽。得法性身<得法性生身>。雖断諸煩悩。有煩悩習因縁故受法性生身。非三界也<非三界生也>。問曰。阿羅漢煩悩已尽習亦未尽。何以不生。答曰。阿羅漢無大慈悲。無本誓願度一切衆生。又以実際作証。已離生死故。
{3-046} 大論九十三云。問曰。阿羅漢先世因縁所受身。亦応当滅<必応当滅>。住在何処而具足仏道。答曰。得阿羅漢時。三界諸漏因縁尽。更不復生三界。有浄仏土。出於三界乃無煩悩之名。於是国土従仏所<於是国土仏所>。聞法華経具足仏道。如法華経。有阿羅漢。若不聞法華経自謂得度滅<若不聞法華経自謂得滅度>。我於余国為説是事。汝当作仏<汝皆当作仏>。
{3-047} 大論第一百云。問曰。更有何法甚深勝般若者。而於般若嘱累阿難<而以般若嘱累阿難>。而余経属菩薩。答曰。般若ハラ蜜非秘密法<般若波羅蜜非秘密法>。而法華等諸経。。説阿羅漢受決作仏。所以大菩薩能受持用。譬如大薬師能以毒為薬。
{3-048} 方等タラ尼経授記品云<方等陀羅尼経授記品云>。仏告五百大弟子。汝等各々作仏<汝等亦当各々作仏>。倶同一号号宝月如来<倶同一号号宝月王如来>。文殊白仏言。昔於王舎大城授声聞記<昔於王舎大城授諸声聞記>。今復於舎衛国授声聞記。昔於ハラ奈授大弟子記<昔於波羅奈授大弟子記>。我今少疑。欲有所問<欲請問>。唯仏聴許。時舎利弗問文殊言。世尊授我等記。不久得三菩提<不久当得三菩提>。各於世界。如今世尊摂諸衆生。世尊不虚所言至誠<世尊不虚所言真実>。故能第二・第三授我等記。文殊師利。於汝意云何。文殊語舎利弗言。於汝意云何。猶如枯樹更生枝不。猶如山水還本処不。折石還合不。焦種生芽不。舎利弗言。不也。文殊語言。若不可得<若不可得者汝>。云何問我得記生歓喜。無形無相無我<無有形相>。無有言語。如水聚沫。無有宝処。如是観者。乃名得記。[文]
{3-049} 楞伽経第六。変化品云。大恵菩薩白仏言。世尊。如来何故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。何故復説無涅槃法衆生得成仏道。仏告大恵。我為無余涅槃界故蜜勧。令彼修菩薩行。此界他土有諸菩薩。心楽求於声聞涅槃。令捨是心進修大行<令捨是心進修大行故作是説>。又変化仏。与化声聞而授記・。非法性仏。大恵。当知授声聞記是秘密説<授声聞説是秘密説>。
{3-050} 弘法大師二教論云。楞伽経云。仏告大恵。我為曾行菩薩行諸声聞等。得無余涅槃。而与授記。大恵。我与声聞授記者。為怯弱衆生生勇猛心。大恵。世界中及余仏国<此界中及余仏国>。有諸衆生行菩薩行。而復楽声聞法行<而復楽於声聞法行>。為転彼心取大菩提。応化身仏<応化仏>。為応化声聞授記。非報仏・法身仏而授記・。喩曰。依此文。法華経者是応化仏所説。所以故<何以故>。為応化声聞等授記別故<為応化声聞等仏授記・故>。或者談法身説。其・罔而已。
{3-051} 文句七云。諸経破受記。浄名云。従如生得記。従如滅得記。如無生滅則知無記。思益云。願不聞記名。大品云。受記是戯論。今経云何。答。若見有記記人。此見須破。菩薩誓記此記須身<菩薩誓記此記須与>。世諦故記。第一義故無。四悉旦適時如下説<四悉適時如下説>。若通途記如法師品初。若別与記如三周説後。若正因記如常不軽。若縁因記如法師品十種供養。若了因記如授三根人。若正因記則広。若縁・了記則狭。或遅記或速記。或仏記如此文。或菩薩記如不軽。雖無劫国之定亦得是記。復懸記如化城品未来弟子是也。他経但記菩薩不記二乗。但記善不記悪。但記男不記女。但記人天不記畜生。今経皆記。若首楞厳有四種記。今経具之。未発心与記如常不軽品。発心・現前・無生三周記是也。瓔珞第九八種授記。己知他不知・衆人尽知己不知・己衆倶知・己衆倶不知・近覚遠不覚・遠覚近不覚・倶覚・倶不覚。己知他不知者。発心自誓未広及人。未得四無所畏。未得善権故。衆人尽知己不知瀉。発心広大得無畏・善権故。皆知瀉。位在七地無畏・善権得空観故。皆不知者。未入七地未得無著行云云。遠者不覚者。弥勒是也。諸根具足不捨如来無著之行故。近者不覚。此人未能演説賢聖之行。師子膺是也。近遠倶覚者。諸根具足倶不捨無著之行<諸根具足不捨無著之行>。柔順菩薩是也。近遠倶不覚者。未得善根不能悉知如来蔵。等行菩薩是也。余経又云近知者。従現仏記也<従現仏得記也>。如弥勒等。遠知者。不従今仏従当仏得記。如仏語弊魔。弥勒当与汝記。近遠倶知者。今当仏倶与記也。近遠倶不知地者<近遠倶不知者>。今当仏倶不記也。
{3-052} 玄十云。涅槃称為醍醐。此経名大王・。故知。二経倶是醍醐。
{3-053} 浄名経弟子品呵須菩提云。其施汝者不名福田。供養汝者堕三悪道。[文]』
{3-054} 正云。往古品。
{3-055} 文句七云。問。如上塵数多許時節。今始得羅漢。当知。無生法忍何易可階。答。一云。大聖善巧。依四悉旦作如是説<依四悉檀作如是説>。或説仏道長遠。或説仏易得。対治厭道長者説短。於道生軽易想者説長。或為発生宿善。或随世間所欲。或為聞説長短即得入第一義。当知。言如許劫方今得羅漢者。此是言行四悉旦<此是言行四悉檀>。引諸実行令入道耳。
{3-056} 記七云。次問答。答中約四悉説。文少不次。先対治。次為人。次楽欲。次第一義。問。此経何文赴其楽欲<此経何文赴其楽短>。答。龍女是。法師品中雖無時節。計応非遠。小乗教中尚乃只云六十百劫出界<小乗教中尚乃・云六十百劫出界>。但経八六四二雖大小有殊。猶在権教。故実教中。六根五品一世可期。乃至金光明経。一生十地。故南岳用普賢観意云。六根極遅不出三生。雖四悉赴機随好長短。論其自行終無端拱。准論即衆生意楽意趣。意楽正当四悉之初。仍少余三。若指他仏為平等者。終不及以四悉意也。問。法華実教。只応実説<・応実説>。何故劫数猶短説長。答。言権実者。論所行法。時節乃是誘進疲夫。応知権教一向説長。如婆娑三祇<如婆沙三祇>。及諸大乗経無量劫。此則定不可短。雖実教中有長有短。若依実道定短為正。如常不軽軽毀之衆。只経四千億仏皆悉得度<・経四千億仏皆悉得度>。豈有必経多塵劫耶。雖然長短在機。理豈爾也<理豈爾耶>。既長短約人。但不篤自勤。何須論他時長短耶。
{3-057} 玄三云。当知哢胤豈止今耶<当知弄引豈止今耶>。
{3-058} 玄三云。従本成仏已来。如為衆生作花臺方便<而為衆生作花臺方便>。{↓{3-057}}
{3-059} 籤三云。是則本迹両文中。施化未入実者。並為今日法華弄引。故知菩薩本初発心已後所化衆生。乃至成道已後。経於如許塵界劫数。処々成就今方入実。当知実道何易可階。況復今世猶自未入。尚在未来遠々方得。豈被煩悩厚重根性難廻。不蒙如来善巧之力。何有入期。故覩斯妙旨応勤思勤聴。重之重之。
{3-060} 五百問論中云。況四意趣未為了教。若言了者。則一切経往生之文便為無用。成仏久近全是虚談。一切諸法皆有自性。本非涅槃。衆生意楽理数応爾。故知。通論前三。莫非随於衆生意楽。何但第四。
{3-061} 楞伽経云。迦葉・倶留孫・倶那捨是我<倶那含是我>。説諸仏子等。依此平等故<依四平等故>。
{3-062} 文句四云。第九明権実得益不同者。一云。実行得益云云。
{3-063} 記四云。一云者。旧応多釈。其一違文。故且云一。[文]
{3-064} 名疏四云。一往通教八地已上。○有教無人。
{3-065A} 暹云。一往通教八地者。二往唯至果。名有教無人<方名有教無人>。[文]
{3-065B} 一往通教八地已上。二往至果。
{3-066Ⅰ} 四意趣。一平等意趣。如説我於爾前曾名勝観如来<如説我於爾時曾名勝観如来>。与彼法無差別故。対法論文。
{3-066Ⅱ} 二別時意趣。如説若有願生極楽世界。皆得往生。若暫得聞無始垢月光如来名者<若暫得聞無垢月光如来名者>。即於阿耨菩提。決不退転。如是等言意在別時故。摂論文<雑集論文>。
{3-066Ⅲ} 三別義意趣。如説諸法皆無自性<如説一切諸法皆無自性>。如是等言。不可知如文<不可知文>。便取義故。若摂論文云。謂証相大乗法義。与教相大乗法義。其有差別<甚有差別>。
{3-066Ⅳ} 四衆生意楽意趣。謂於一善根。或時讃歎<或時称讃>。為令歓喜勇猛修行<為令歓喜勇猛修故>。或時毀呰。為遮得少善生喜足故。{↓{3-066Ⅴ}}
{3-066Ⅴ} 摂論云。先為慳貪讃歎布施。後為利他毀呰布施。』
{3-067} 文句七云。旧云。東東南請小。七方請大。上方請小大。若釈論明。梵本請大。仏雖説小。未遂所請。若説般若猶酬梵請耳。若依方便品文。梵王請大。然仏法道同。不応偏請。但経論存略諸師偏拠耳。又如今仏。自始至終具転五味法輪。一々皆酬梵請。彼亦応然。初十六王子請転満教<初十六子請転満教>。如今仏説華厳。東東南二方請転半数。如今仏説三蔵。後七方請転対半明満。如今仏説方等。上方梵請帯半明満。如今仏説般若。後十六子請癈半明満。如今仏説法華醍醐教也。今古節目。文義相応云云。
{3-068} 文句山云。執教者未驚也云云。
{3-069} 記三云。云云者。応叙一代記・不記意。如華厳法界何所不令融彼声聞使如聾唖<如華厳法界何所不含融彼声聞使如聾唖>。彼後分雖有授記事乖。鹿苑初聞一向唯小。方等尚味般若猶生。雖楞伽・方等有記小之言。楞伽乃密対菩薩説歟<楞伽乃密対菩薩>。方等為斥奪声聞。故一代教文彰灼唯此。請捜・大蔵方験有所帰。故将護執権教者。謂声聞永住涅槃。而隠昔記小之言。従後以菩薩立名<従後以菩薩立号>。
{3-070} 輔正七云。中間相遇有三類人。第一人不用化城譬<第一不用化城譬>。第二中途取小。及中間元受小化結縁之人。須化城譬。若於二人車城則有也<若於此二人車城則有也>。但是化他故無者<倶是化他故無者>。但是如来権施不実。故云無也。元小者。此約全未曾受化者。元是稟小之人耳。
{3-071} 文句七云。十六沙弥信受。及二乗即信得解者。其余千万皆生疑惑。是不解衆。此不解衆。即与十六子結法華之縁者也。○
{3-072} 又云。十六於後。為不解者覆講説経也。
{3-073} 又云。是時十六菩薩如仏入室下。第二正結縁。就此有二。先法説結縁。次譬説結縁。就法説有三。第一明昔日同共結縁<第一明昔日共結縁>。第二明中間更相値遇。第三明今還於法華<第三明今還説法華>。
{3-074} 又云。仏告比丘是十六下。第二明中間常相逢値。逢値有三種。若相逢遇常受大乗。此輩中間皆已成就不至于今。若相逢遇。遇其退大仍接以小。此輩中間猶故未尽。今得還聞大乗之教。三但論遇小不論遇大。則中間未度于今亦不尽。方始受大乃至滅後得道者是也。
{3-075} 記七云。逢値有三種者。前二可知。第三雖云但論遇小。中間之言。自望元初結縁者耳<自望元初結小縁者耳>。第三類人。未曾聞大便即流転。此人即以初聞小時為初結縁。復於中間唯習於小。今遇王子初且聞小。人見釈迦一代教中。一分声聞未発心者。便即判云永滅無発。是則不知如来長遠之化。
{3-076} 玄一云。又異者。余教当機益物。不説如来施化之意。此経明仏設教元始。巧為衆生作頓・漸・不定・顕・密種子。
{3-077} 籤一云。且指迹中大通為首。雖寄漸及不定不以余教為種。故云巧為。結縁已後後退大迷初故。復更於七教之中下調停種。復云巧為。
{3-078} 玄十云。凡此諸経。皆是逗会他意令他得易。不談仏意何之。今経不爾。・是法門網目。大小観法・十力・無畏・種々規矩。皆所不論。為前経已説故。但論如来布教之元始中間取与。漸頓適時。大事因縁究竟終訖。設教之綱格大化之筌・<大化之筌・>
{3-079} 籤十云。初叙始末者。迹門以大通為元始。本門以本因為元始。今日以初成為元始。
{3-080} 又云。雖諸部中。有権有実。而並不明権実・本迹被物之意。故非大綱。故説法華。唯存大綱不事網目。
{3-081} 籤十云。一代始成四十余年。豈能令彼世界塵数菩薩・万億諸大声聞。使悟大道現獲無性。色声之益。略難称紀。故知今日逗会赴昔成熟之機。況若種若脱。非言可尽。
{3-082} 文句一云。衆生久遠蒙仏善巧。令種仏道因縁。中間相値。更以異方便助顕第一義。而成就之<而成熟之>。今日雨花動地。以如来滅度而脱之。復次久遠為種。過去為熟。近世為脱。地涌等是也云云。復次中間為種。四味為熟。王城為脱。今之開示悟入者是也。復次今世為種。次世為熟。後世為脱。未来得度者是也。雖未是本門取意説耳。其間節々。作三世九世。為種為熟為脱。亦応無妨。
{3-083} 記一云。若仏在世別序。五中節々益異。如説無量義。密得種等三益不同。故覩定見光。覚地動蒙花雨<覚動蒙花>。乃至問答亦有種等三益可知。○此文四節良有以也。故四節中。唯初二節名本眷属。初第一節。雖脱在現具騰本種。故名本眷属。今不云是本者。以同在今始脱故也。本種近脱也。以弥勒不識発疑故来。偏得本名。然現脱者。若未得仏智猶未能知種。今出其意耳。○初文即是四節示相。初之一節。本因果種。果後方熟。王城乃脱。次復次下。本因果種。果後近熟。適過世脱。指地涌者。故知。地涌云本眷属者。乃是本種近世始脱。既弥勒不識。非極近也。次中間種。昔教熟。今日脱。次復次下。今日種。未来熟。未来脱。此四節者且取大概。本因本果訖至中間・近世・今日。竪深横広。何但四節。乃至未来永々不絶。若不爾者。現果無因。現因無果。還同灰断化無始終。故知。節々重々無極。而終以仏乗三段為本。而以人天三教助顕。
{3-084} 記一云。如三蔵人三祇百劫。只云自修六度肥功徳身。相好荘厳与物結縁為種熟脱。通教初心自行。近従七地留惑潤生。与物結縁云初下種。両教入滅無未来化。但成仏時而熟脱之。教権理権非今経意。別教初地尚能具之。何況果満。別教雖具教終是権。況復能有本因遠種。今経本迹二門施化。並異他経。
{3-085} 玄七云。地涌千界皆是本時応眷属也。所以無三者。時節既久。権転為実。但一無三。或可挙一例知有三也。
{3-086} 輔云。如説無量至等三者。聞於従一出多経<聞於従一出多之経>。密得従多帰一之益。
{3-087} 籤一云。法譬二周得益之徒。莫非往日結縁之輩。
{3-088} 文句五云。如来大通仏時。常教是等。
{3-089} 輔七云。若教仍権者。為八六四二之名従権為得。若発菩提心。要入円初住<要入円家初住>。故云但至初住也。縦至極果者。縦破四十二品無明入円家妙覚位。八六四二其名。亦是従権為得。得忍為妨者。金光明中。有菩薩従初発心一生尚有超登十地之義。豈有出界要教八六四二耶。然須依理者。須依一円教通理也<須依一円教道理也>。
{3-090} 文句七云。大経云。須陀・者八万劫到。到初発菩提心処也。此取鈍根任運八万十千等至。若如三蔵中四果。不経少時皆得入大。豈須八万之与十千耶云云。
{3-091} 記七云。然経三文皆云八六四二。豈可因果同経爾許時耶。此且一往。故菩提・涅槃並通因果。若教仍権。但至初住。縦至極果其権亦権<縦至極果其教亦権>。豈必八六等方至極果耶。則与一生入地・生身得忍為妨<則与一生八地・生身得忍為妨>。
{3-092} 又云。五人大乗根鈍。以教権故。故云若如三蔵中。至豈須八万与十千耶。験知。八万等其教是権。未至界外者。尚於此生法華即発。豈定界外必爾許耶。云云者。釈出教権須癈所以。当知諸教長遠之位。多是教道豈有出界聞応説。必須更経八六四二。雖爾。不釈此開権妙経<若不釈此開権妙経>。豈可専輙泛有此説<豈可専輙汎有此説>。今根浅者便生疑謗。仏世尚経四十余年不顕真実。若除仏滅後。及首楞厳謗亦成種。但非所以悩成種何疑。』
{3-093} 輔七云。但非所以悩者。此即誠於後人。須善機縁令進退得所。若弘教者。不為利益前人但欲悪心相悩。則不成種。若強毒之非亦全不成種。』
{3-094} 文句七云。皆生疑惑。是不解衆。此不解衆。即与十六子結法華之縁者也。○十六於後為不解者。覆講説経也。』
{3-095} 文句七云。法説有三。第一明昔日同共結縁<第一明昔日共結縁>。第二明中間更相値<第二明中間更相値遇>。第三明今還於法華<第三明今還説法華>。
{3-096} 又云。皆発菩提心。故云皆度<故云度>。
{3-097} 又云。仏告諸比丘是十六下。第二明中間更相逢値。逢値有三種。若相逢遇常受大乗。此輩中間皆已成就不至于今。若相逢遇。遇其退大仍接以小。此輩中間猶故未尽。今得還聞大乗之教。三但論遇小不論遇大。則中間未度于今亦不尽。方始受大乃至滅度得道者是也。
{3-098} 記十云。或全未入品。』
{3-099} 又云。一向未入凡位。
{3-100} 文句一云。供養此人如供食世尊<供養此人如供養世尊>。
{3-101} 記一云。次引経証以指供養。歎名字・観行位人功徳深也。
{3-102Ⅰ} 記七云。逢値有三種者。前二可知。第三既云但論遇小。中間之言。自望元初結縁者耳<自望元初結小縁者耳>。第三類人。未曾聞大便即流転。此人即以初聞小時為初結縁。復於中間唯習於小。今遇王子初且聞小。人見釈迦一代教中。一分声聞。
{3-102Ⅱ} 未発心者。便即判云永滅無発。是則不知如来長遠之化。[文]』
{3-103} 文句四云。昔大通仏時。亦有無量衆生心生疑惑。世々与師倶生今皆得度。此人亦爾。
{3-104} 文句三云。聞法未度而世々相値。于今有住声聞地者。即彼時結縁衆。』
{3-105} 記三云。[記三]。但未入品倶名結縁故。
{3-106} 文句三云。[疏三]。在名字・観行位中即成結縁衆。
{3-107} 記三云。故約観行縦容而釈<故約観行従容而釈>。』
{3-108} 記三云。五千起去尚得結縁。故知不専名五字品。』
{3-109} 記四云。五品以上並属当機。』
{3-110} 文句七云。化城正意。為退大取小人。傍為発軫学小人。上二周正意。為発軫学小人。傍為退大人也。
{3-111} 記三。釈発軫学言云。軫者車行跡。初行之始故云発也。
{3-112} 記云。化城正意為退大者。更与上周対論同異。故今文云。前跡猶遠<前路猶遠>。今欲退還。上両周未有此語。但云没苦及以所焼。此亦一往。亦可退大者理。通上二周。元少者鈍<元小者鈍>。応在第三。
{3-113} 輔七云。元少者<元小者>。此約全未曾受大化者。元是稟小之人耳。
{3-114} 輔云。便即流転者。応云本是流転。文従語便耳。
{3-115} 輔云。中間之言自望元初者。謂中間之名。従於元初結大縁已後。中間取少者得<中間取小者得名>。不従中間元為説少者得名也<不従中間元為説小者得名也>。
{3-116} 記一云。元住少者<元住小者>。則是大経。未曾発心尚名菩薩。此中具有退大・応化及元住少<応化及元住小>。退大・住少<退大・住小>。得記之後並堪為同聞。
{3-117} 輔一云。元住少者下<元住小者下>。約仏化意釈。但此小法本是於大。是故指此名之為本。具衆多義。故須本迹釈。
{3-118} 決五云。言未発心名菩薩者。此拠理性一切衆生皆当作仏。豈非菩薩。
{3-119} 法華論云。一者損驚怖。謂小乗衆生。如所聞声取以為真<如所聞声取以為実>。謗無大乗。
{3-120} 同論記五云。論一者損驚怖下。○今此初文執小謗大則為彼損。故云損驚怖。○諸師皆為定性。今亦如是。
{3-121} 秀句上云。此理不全<此理不爾>。違経違論故。法華経一会対五種驚怖。○当知。彼損驚怖人已聞法華経<彼指驚怖人已聞法華経>。定性二乗人成仏何所疑。
{3-122} 守護章下之下云。○有三種故。一者三世故。○過去定性不軽受記<過去定性不軽授記>。未来定性他国受記。現在定性迦葉法華得記<現在定性霊山○明知定性迦葉法華得記>。法華論記決定声聞根未熟故<法華論説決定声聞根未熟故>。指未来決定<指未来決>。
{3-123} 決五云。法華論有四種声聞。謂住果・応化・退大菩薩・増上慢<謂住果・応化・退菩薩・増上慢>。
{3-124} 玄六云。飲他毒薬。有失心者。不失心者。拝跪問訊求索救護。与薬即服。故於大通覆講。説妙法華得結大乗文字<説妙法華得結大乗父子>。其失心者。雖与良薬而不肯服。流浪生死逃逝他国。即起方便或作三蔵結縁説生滅之法。或生通教結縁説無生之法<或作通教結縁説無生之法>。或作別教結縁説不生生恒沙仏法。或作円教結縁説不生不生一実相法。若信若謗。因倒因起。如喜根雖謗後要得度。○昔汎々信順今為疎外受道。昔時拒謗今為怨家受道。
{3-125} 籤六云。初文云飲他毒薬失本心者。忘本所受故曰失心。従本化来迷真之後。起無量惑如飲毒薬。背大化為失心。
{3-126} 玄六云。若相似益。隔生不忘。名字・観行益。隔生即忘。悪有不忘。忘者。若値知識宿善還生。若値悪友則失本心。是故中間種々塗熨。或多以大乗熟。或多以小乗熟。
{3-127} 私志十二云。別釈中即有五別<別釈釈中即有五別>。初釈定性。二退大。三応化。四増上慢<四上慢>。五大乗。初定性<初定性者>。此従昔為名。決定取於小果<以定取於小果>。故云定性。
{3-128} 三平等義云。○於決定有二種。已廻心決定。摂於退大与記<摂退大与記>。未廻心決定。根未熟故如来不与受記也<根未熟故如来不与授記也>。
{3-129} 又云。約決定。有種子・約位決定<有種子決定・約位決定>。今家意。○唯識論等依種子有無立於五性。此中決定名種子<此中決定名種子決定>。大荘厳論等。約位而立五性。此中決定名約位決定。○又云。忍位已前名不定。忍位已上名決定。故云大荘厳論約位而立五種性也<故云大荘厳論約位而立五種姓也>。○問。根未熟決定為退大之外<根未熟決定及退大之外>。有根熟決定性者誰人耶<有根熟決定者誰人耶>。答云<答>。摩訶迦葉等也。
{3-130} 千観私記云。此有二意。若依彼論。不記前。後二与記。若依今経。四種倶記。
{3-131} 玄賛云。凡論四種声聞名。応云一上慢。二定性。三不定性。四応化。一切声聞無過化四。故只云四不云五。○又於其仏子有敵子・養子<又於其仏子有嫡子・養子>。其嫡子必可成仏。養子則不可然。所謂無生有情・定性二乗。謂之養子。除此二人余諸有情。謂之嫡子。
{3-132} 恵心私記云。○故決定性。雖非在座得記然。遂非不成仏<遂非不成記>。
{3-133} 安然私記云。問。何名決定声聞。答。久習少者名決定声聞<久習小者名決定声聞>。○問。全約位立定性者。入何位名定性。答。若依小乗意。忍位已上名決定性。若依大乗意。入無為正位名定性也。
{3-134} 又云。若依般若経意。初果以上至于無学果。名正位也。
{3-135} 又云。問。・陀婆羅等五百人。経文云増上慢比丘。何名定性声聞。答。増上慢一向不名凡夫。聖人亦通名増上慢。故不相違。問。何以得知聖人亦通増上慢。答。仏性論第二。云為破已入正位声聞増上慢心故。説法華等真実教故也。又此経文云。実得阿羅漢不信此経。名増上慢。故云爾。問。爾・陀ハラ等五百人<爾・陀婆羅等五百人>。皆定性歟。答。通定性又増上慢也。問。云増上慢此義可爾。何故云定性。答。経云計著法者。論云決定・増上慢菩薩与記者。如不軽品示現故。問。何故云著法者云定性。答。二乗于所証。故云著法者。未究竟謂究竟。故云増上慢。問。論決定声聞。三世定性中何決定性。答。未来定性也。○論且一往。拠現説故。
{3-136} 玄讃七云<玄讃七釈>。是人雖生滅度之想等云。菩薩処胎経説。従此滅度。於十方面三十二・諸仏国土。而復成仏。教化衆生。下医師喩中。具顕此義。是人雖生滅度之求入無余涅槃<是人雖生滅度之想求入無余涅槃>。於我有縁。我以神通接引於彼<我以神通摂引於彼>。遇我得聞是経。或是凡夫若是有学。求有・無余涅槃<求有余無余無余涅槃将此涅槃謂実滅度之想>。
{3-137} 智度論九十三云。問曰。阿羅漢先世因縁所受身。亦応当滅<必応当滅>。住在何処而具足仏道。答曰。得阿羅漢時。三界諸漏因縁尽。更不復生三界。有浄仏土。出於三界乃無煩悩之名。於是国土従仏所<於是国土仏所>。聞法華経具足仏道。如法華経説。有阿羅漢。若不聞法華経自謂得度滅<若不聞法華経自謂得滅度>。我於余国為説是事。汝当作仏<汝皆当作仏>。
{3-138} 守護章云。所立都不応理。何者。会実経文令順権義云云。
{3-139} 大論九十三。[畢定品]。問曰。阿羅漢先世因縁所受身。必応当滅。住在何処而具足仏道。答曰。得阿羅漢時。三界諸漏因縁尽。更不復生三界。有浄仏土。出於三界乃無煩悩之名。於是国土仏所。聞法華経具足仏道。如法華経説。有阿羅漢。若不聞法華経自謂滅度<若不聞法華経自謂得滅度>。我於余国為説是事。汝当作仏<汝皆当作仏>。
{3-140} 又云。復次。仏法於五不可思議中最第一。今言漏尽阿羅漢還作仏。唯仏能知。論議者正可論其事。不能測知。是故不応戯論。苦求得仏時。乃能了知。余人可信而未可知。
{3-141} 瑜伽八十云。問。回向菩提声聞。為住無余依涅槃界中。能発趣阿耨菩提耶。為住有余依涅槃界耶。答。唯在有余依涅槃界中可有此事。所以者何。無余涅槃界中<以無余依涅槃界中>。遠離一切発起事業。一切功用悉止息<一切功用皆悉止息>。[已上]
{3-142} 正法華経第四云。臨滅度仏在前立。勧発無上道意<勧発無上正真道意>。
{3-143} 又云。化作城者。謂阿羅漢涅槃。没城不現。謂臨滅度仏在前立。勧発無上道意<勧発無上正真道意>。
{3-144} 瑜伽七十九云。清浄世界中。無三悪趣。亦無三界。亦無苦受。純菩薩僧於中止住。已入第三発光地菩薩。由願自在力故於彼受生。無有異生及非異生声聞・縁覚。并異生菩薩得生於彼。[文]
{3-145} 麁食者。為化懈怠種類。未集善根所化衆生故。密意作如是説。又准智論云。羅漢他方浄土<羅漢往他方浄土>。如何相違。答。准瑜伽文応会法華及智論。拠応化声聞語。非実声聞。謂将懈怠・不修善者<謂将引懈怠・不修善者>。而仏菩薩化作声聞。又或応化云<又或応云>。法華及智論約密意説。非実声聞往生浄土。
{3-146} 首楞厳経五云。大勢至法王子。与其同倫五十二菩薩。即従座起。頂礼仏足。而白仏言。我憶往昔。恒河沙劫有仏出世。名無量光。十二如来相継一劫。其最後仏名超日月光。彼仏教我念仏三昧。譬如有人。一専為憶一人専忘。如是二人若逢不逢。或見非見。二人相憶。二憶念深。如是乃至。従生至生。同於形影不相乖異。十方如来憐念衆生。如母憶子。若子逃逝。雖憶何為。子若憶母。如母憶時。母子歴生。不相違遠。若衆生心。憶仏念仏。現前当来。必定見仏。去仏不遠。不仮方便。自得心開。如染香人身有香気。此則名曰香光荘厳。我本因地。以念仏心入無生忍。今於此界。摂念仏人帰於浄土。
{3-147} 文句七云。繋珠中三意望三周者。始在仏樹。以大擬即是繋珠。無機息化即是酔臥。尋施方便即是起行。譬喩中。二万億仏所即是繋珠。遣傍人追。悶絶不受即是酔臥。三車引得即是起行。因縁中。大通智勝仏所即是繋珠。中路懈怠即是酔臥。接之以小即是起行。
{3-148} 記七云。若以繋珠望上二周。法説但在仏樹者。初坐道樹思用大時。以法説時未論往古。且拠現文。若譬周中。在二万億仏所<在二万億仏>。彼亦未論塵点界故。然上中二周。豈不亦有於大通仏所曾繋珠耶。如探領中尚領法身。豈止道樹也<豈止道樹>。且約現文耳。
{3-149} 涅槃経三云。若於三法修異想者。当知是輩。清浄三帰則無依処。所有禁戒皆不具足。終不能証声聞・縁覚・菩薩之果。若能於是不可思議修常想者。則有帰処。善男子。譬如因樹則有樹影。如来亦爾。有常法故則有帰依。○迦葉菩薩白仏言。世尊。譬如闇中有樹無影。迦葉。不応言有樹無影<汝不応言有樹無影>。但非肉眼之所見耳。
{3-150} 勝鬘経云。世尊。彼先所得地。不愚於法不由於他。亦自知得有余地。心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{3-151} 文句七云。酔有二義。○雖有二義終成繋珠。如毒鼓耳。
{3-152} 又云。繋其衣裏者。慙愧・忍辱能遮瞋恚及防外悪。即是外依。信楽之心内裏善根。即是内衣。
{3-153} 記七云初結縁時具足二衣。具慙愧故。有信楽故。方能結縁。退大堕悪則無外衣。若約現無信楽。乃似内衣亦無。且拠当時所繋内種仍存。与本信倶。義如内衣猶在。但是衣弊非全無衣。故親友示還示衣裏。即是示本斬信時也<即是示本慚信時也>。拠此而言。無衣繋身理亦無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