ホーム > 資料室 > 日蓮聖人御遺文 > 注法華経 > 第一巻(裏面)

資料室

注法華経 2000年01月 発行

第一巻(裏面)

第一巻(裏面)

{1-169} 秀句云。雖示種々道者。謂人道・天道・縁覚道<声聞道>・声聞道<縁覚道>・六度菩薩道・三乗共行菩薩道・歴劫修行道。是則指法華之前得果差別道。次句云其実為仏乗者。即指法華。
{1-170} 或云。無歟。或云。能詮教。《 》
{1-171} 籤一云。五時八教。故云種々。
{1-172} 弘六云。言種々者。四時・七教盈縮不同。[文]
{1-173} 弘三云。若論経意。八教・四味。方名種々。
{1-174} 注釈云。法華之前四十余年。四時所説四教・八教。結成已竟。』
{1-175} 論記二云。勝於四時・八教浅近功徳。故云顕示甚深功徳<故曰顕示甚深功徳>。』
{1-176} 文句四云。偈有一百二十一行<偈有百二十一行>。分為二。初有四行一句頌上許答。後有一百一十六行三句頌上正答。
{1-177} 又云。従諸仏所得法下。有一百一十六行三句頌上正答<有百一十六行三句頌上正答>。又為二。初従諸仏所得法下。有七十三行一句頌四仏章門。従今我亦如是下。有四十三行半頌上釈迦章門。就初又為四。初諸仏所得下四十三句<初諸仏所得下三十四行三句>。頌上諸仏章門<頌上諸仏門>。従過去無数劫下。第二有二十七行半頌過去仏門。従未来世諸仏下<従未来諸世尊下>。第三有六行半頌未来仏門。従天人所供養下。第四有四行半頌現在仏門。
{1-178} 玄二云。今大教若起。方便教絶。
{1-179} 止二云。大経云。自此之前。我等皆名邪見人也。邪豈非悪。唯円法名為善。善順実相名為道。背実相名非道。若達諸悪非悪皆是実相。即是行於非道通達仏道<即行於非道通達仏道>。若於仏道生著。不消甘呂<不消甘露>。道成非道。
{1-180} 弘二云。大経云自此等。○迦葉叙云。自我未聞四徳之前。皆是邪見。此是迦葉謙退自斥。義同於邪。豈此已前。頓同三外。今亦如是。未称理故。義云邪見。邪即是悪。是故当知。唯円為善。復有二意。一者以順為善。以背為悪。相待意也。次若達下。以著為悪。以達為善。相待・絶待。倶須離悪。円著尚悪。況復余耶。
{1-181} 記四云。今釈迦。因聞十方諸仏喩。乃称南謨各於諸仏<乃称南謨答於諸仏>。釈迦不請諸仏度也。○喜称南無仏者<喜称南謨仏者>。即酬順中称南無諸仏。』
{1-182Ⅰ} 守下之中云。麁食者曰。○基師云。問。経自説言。十方仏土中。唯有一乗法。無二亦無三。除仏方便説。即是破三而明一乗。何故及言三・五乗別<何故乃言三・五乗別>。答。依梵本説。経頌応言無第二無第三。数三乗中。独覚為第二。声聞為第三。為引不定任持余故。方便言第二・第三。非真破故。法華自言。唯此一事実。余二即非真。終不以少乗<終不以小乗>。済度於衆生。[已上麁食所引章文]。
{1-182Ⅱ} 山家救曰。無第二第三<無第二無第三>。竺道生並嘉祥旧義。但加梵本言。以為強証。雖然。法護正法華契経。羅什本妙法華契経。笈多本添品法華契経。法豊本論。流支本論。合五訳文。都無第二縁覚。何況第三声聞。五度三蔵。豈劣於基公哉。是以不足為拠。○又云。尚無二乗。何況有三。二謂第二。三謂第三。非謂二乗三乗。名為二三。
{1-183} 増一阿含十云。仏在摩竭国道樹下<仏在摩竭国道場樹下>。爾時世尊。得道未久。[文]
{1-184} 不思議境界経上云。摩伽陀国法阿蘭拏処菩提場上普光宅<摩伽陀国法阿蘭拏処菩提場上普光堂中>。』
{1-185} 記三云。諸経地前尚自違理。未開権故。此経弾指無非仏因。以顕実故。誰知此経。仏以悪行。亦得名為善巧方便。死屍之譬。遍通一切。如修性不二門明<具如修性不二門明>。
{1-186} 楞伽経第二云。若諸衆生不入涅槃者。我亦不入涅槃。
{1-187} 玄三云。我本誓願立。普令一切衆。亦同得此道。[文]
{1-188} 枢要云。[慈恩]。以衆生界無尽時故。無性有情不成仏故。大悲菩薩無成仏期。[文]
{1-189} 義賓記云。依大智門有成仏時。若拠大悲門無成仏時。衆生不尽故。
{1-190} 玄十云。復次本門中。○雖示種々形。欲令度脱故。雖説種々道。其実為一乗。
{1-191} 大集経云。菩薩発心誓度衆生。衆生未尽我不作仏。衆生若尽我用方息。須入涅槃。
{1-192} 文句四云。従十方尚無二乗・何況有三者。是第三挙五濁釈開権也。○尚無帯二・帯三之権。況有単五・単三之権<況有単三・単五之権>。只五濁・重<・為五濁・重>。実不得宣。須施単五・単三之権。亦施帯二・帯三之権。故言於一仏乗分別説三。分別説於若帯二・帯三之三。若単五・単三也。
{1-193} 大論云。有諸菩薩。因円満不取正覚。如文殊等。』
{1-194} 記四云。今一実中。尚無般若帯二・方等帯三。況有鹿苑単三・単五。縦加人天仍属鹿苑。有人云。単五三蔵。単三通教。此不応理。通無別部。已在般若・方等中明。有疏本云。無二者。無別教及別入通之二。無三者。無通教及別円入通之三。後文自有此釈。不須安此。今且依此。
{1-195} 文句七云。上文云唯此一事実。指此地也。余二則非真。指七方便也。此約漸頓二教述其開権顕実也。
{1-196} 法華論云。如経舎利弗十方世界中。尚無二乗。何況有三。如是等故。謂無二乗所得涅槃<無二乗者。謂無二乗所得涅槃>。唯依如来証大菩提<唯有如来証大菩提>。究竟満足一切智慧。名大涅槃。非諸声聞・辟支仏等。有涅槃法。唯一仏乗故。
{1-197} 文句四云。光宅云。無縁覚・声聞之二。無偏行菩薩之三。又有人云。無菩薩・縁覚為無二。無声聞為無三。○有人言。無縁覚為無二。無声聞為無三。存於菩薩大衆。○何処経論。以声聞為第三。既無此次第。都是妄説。
{1-198} 首楞厳経四云。羊死為人。人死為羊。死々生々。互来相・。悪業倶生。窮未来際。是等則以盗貪為本。汝負我命。我還債汝。以是因縁。経百千劫。常在生死。汝愛我心。我隣汝色<我憐汝色>。以是因縁。経百千劫。常在纒縛。唯殺・盗・婬為根本<唯殺・盗・婬三為根本>。
{1-199} 文句四云。従十方仏土中下。第三一行三句。頌上如来但一仏乗為衆生説法<頌上如来但以一仏乗為衆生説法>。無有余乗若二・若三。○無有余乗者。無別教中円入別之余也。無二者。無通教中半満相対之二也。無三者。無三蔵中之三。如此等二三皆是<如此等二三皆是仮名字引導諸衆生>。
{1-200} 記云。無二是通教中半満相対之二者。通真含二故也。由闕別故<由闕別教故>。更引上余乗。来此釈成。語仮則通論三教。言余及以二三。且云相入。以有余皆仮故得相入。無余無復相入之名。以純一故。此指乳及二蘇。三味文尽。』
{1-201} 記五云。今聞五仏広顕実権。方二疑倶遣。如日出也。
{1-202} 文句四云。今言但一仏乗者<今言但以一仏乗者>。純説仏法之円教乗也。無余乗者。無別教帯方便・有余之説。無二者。無般若中之帯二。無三者。無方等中所対之三也。如此二三皆無。況三蔵中三耶。
{1-203} 玄十云。雖示種々形欲令度脱故。雖説種々道其実為一乗。[文]』
{1-204} 記四云。無有余乗等者。既云無有余乗。又云若二若三。当知無余之外。復無二三。言余乗者。指華厳中別教乗也。既識三味鹿苑可知。即同方等所対中小。故今文中。但況出鹿苑。故云況三蔵三耶。
{1-205} 玄十云。次本門中。明或示己身・或示他身・或説他法。己身是仏法界像。他身是九法界像。已法是円頓仏之知見。降此以下。法是他法<皆是他法>。雖示種々形欲令度脱故。雖説種々道其実為一乗。此即開合意也。』
{1-206} 第七正修止観者。前六重依修多羅以開妙解。今依妙解以立正行。』
{1-207} 夫一心具十法界。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。一界具三十種世間{一界具三十種世間の「一」の右に[十イ]とあり}。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。此三千在一念心。若無心而已。介爾有心即具三千。亦不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<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>。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。例如八相遷物。物在相前物不被遷。相在物後亦不被遷<相在物前亦不被遷>。前亦不可。後亦不可。只物論相遷<・物論相遷>。只相遷論物<・相遷論物>。今心亦如是。亦従一心生一切法者<若従一心生一切法者>。此則是縦。若心一時含一切法者。此即是横。縦亦不可横亦不可。只心是一切法<・心是一切法>。一切法是心。故非縦・非横・非一・非異。玄妙深絶。非識所識。非言所言。所以称為不可思議境。意在於此云云。
{1-208} 籤十云。於中自二。先迹。次本。』
{1-209} 文句三云。当知一々界皆有九界十如。若照自位九界十如。皆名為権。照其自位仏界十如。名之為実。
{1-210} 文句三云。凡夫雖具絶理情迷。二乗雖具捨離求脱。菩薩雖具照則不周。名不了々。如来洞覧横竪具足<如来洞覧横豎具足>。唯独自明了。余人所不見。不可宣示。止々絶言。其在此耳。
{1-211} 弘五。問。前五略中。有行有解。有因有果。何故但云六重是解。答。言大意者。冠於行解・自他・因果。意既難顕還作行解因果等釈。非謂已有行果等也。故大意是惣。余八是別。別是釈行解因果<別是別釈行解因果>。如釈禅ハ羅蜜<如釈禅波羅蜜>。十章之初亦是大意。惣別等意意亦如是。若復有人。依前五略修行証果。能利他等。自是一途。即如第三巻初記也。若論文意但属於解。中<於属解中>。恐解不周。故須委明名体及摂法等。方勘成下十境十乗。如大意中。雖云発心十種不同。及四三昧明行差別。但列頭数弁相未足。是故都未渉於十境十観。方便望五。稍似行始。若望正観全未論行。亦歴廿五法約事生解。方乃堪為正修方便。是故前六皆属於解。
{1-212} 今家用此十法為境。不同常途別立清浄真如・無生無漏。如是観者。如離此空別更求空。今依経准行。以陰為首。下之九境随発而観。一々皆用十乗観法。老子尚知観身為患。而世間人。保護穢身他求浄理。失之<失之甚矣>
{1-213} 夫一心下。結成理境。如前所釈。本在一心円融三釈。恐人生迷。故重結之令入一念。当知身土一念三千。故成道時。称此本理。一身一念。遍於法界。言無心而已者。顕心不無。言介爾者。謂れ刹那心。無間相続未曾断一刹那。三千具足。准八相喩。思之可知。若具三千即具三徳。故金光明第一云。依於法身初発心時。顕現不退心・金剛心・如来心。不退即解脱心也。金剛即般若心也。如来即法身心也。故知。因心果体具足。亦介爾者。介者弱也。詩云。介爾景福。謂細念也。但異無心。三千具足故。大師。於覚意三昧・観心食法。及誦経法・小止観等。諸心観文。但以自他等観推於三仮。並未云一念三千具足。乃至観心論中。亦只以三十六問責於四心<亦・以三十六問責於四心>。亦不渉於一念三千。唯四念処中。略云観心十界而已。故至止観正明観法。並以三千而為指南。乃是終窮究竟極説。故序中云。説己心中所行法門。良有以也。請尋読者。心無異縁。
{1-214} 問。一心既具。但観於心。何須観具。答。一家観門永異所説。該摂一切十方三世。若凡若聖一切因果者。良由観具。具即是仮。仮即空中。理性雖具。若不観之但言観心。則不称理。小乗奚嘗不観心耶。但迷一心具諸法耳。問。若不観具。為属何教。答。別教教道。従初心来。但云次第生於十界。断亦次第。故不観具。或稟通教即空但理。三蔵寂滅真空。如此等人。何須観具。何者。蔵通但云心生六界。観有巧拙即離不同。是故此両。不須観具。尚不識具。況識空・中。若不爾者。何名発心・畢竟不別。成正覚已。何能現於十界身土。又復学者。縦知内心具三千法。不知我心遍彼三千。彼々三千互遍亦爾。苟順凡情生内外見。応照理体本無四性。心・三無差別。能知此者。依・識心。
{1-215} 由大小乗皆云心生。以教権故不云心具。雖若六若十。皆属思議。不思議下。正明不思議境。○初引華厳者。○若人欲求三世一切仏。応当如是観。心造諸如来。不解今文。如何消偈心造一切三無差別<如何銷偈心造一切三無差別>。
{1-216} 若無今家諸文意。彼経偈旨。理実難消<理実難銷>。
{1-217} 不約十界収事不遍。不約三諦摂理不周。不語十如因果不備。無三世間依正不尽。
{1-218} 問闡提与仏。断何等善悪。答。闡提断修善但有性善在。如来断修悪但有性悪在。
{1-219} 但離横等四句執竟。還帰本理一念三千。
{1-220} 然此破性。不同<不同三教>。前之三教。或約達理<或約遠理>。或約事行。或約俗諦。推因縁法。生即無生。今此不爾。約理本無四性計相。凡情易執。約執破性。寄二論破者。論随教道順物機縁。恐迷者。執権即成性過。故寄破之令成円極。
{1-221} 智度論釈畢竟品中善現問云<智度論釈畢定品中善現問云>。須菩提。聞法華中。云乃毘虫皆当作仏<云乃昆虫皆当作仏>。今此問。諸菩薩。畢定初心。畢定後心。
{1-222A} 疑云。明別教一念三千乎。』
{1-222B} 観心論上。次出仮観者。観一念自生之心。若是究竟空。即是断無。経云。雖空而不断。雖有五不常<雖有亦不常>。善悪亦不失。故知。雖空而是如来蔵。具足百界千如。生死・涅槃皆在心内。万法万行並在其中。故修学恒沙仏法<故宜修学恒沙仏法>。習無量四聖諦。破無知塵沙之惑。顕出心中如来蔵理。故名従仮入空観也<故名従空入仮観也>。
{1-223} 下云。若就別説。十界百如。歴別如前。今就円論。一念之心。即具百界千如。故自此心為不可思議境也<故目此心為不可思議境也>。
{1-224A} 疑云。光宅寺等諸師。明十界互具乎。
{1-224B} 記挙光等解云。記三云。然攅衆釈。既許三乗及以一乗。三一倶有性相等十。何為不語六道十耶。[文]』
{1-225} 玄与文云。前五為権。後四為実。
{1-226} 経云。新発意菩薩。
{1-227} 文句云。或可六度菩薩三僧祇未断惑。名為発心。或可指上人天中。自摂六度<自摂得六度>。而発心之語。別擬通別等発心也。
{1-228} 記三云。』{↓{1-224B}}
{1-229} 文句四云。是法非思量者。此有両義。或作結開権。或正策顕実。
{1-230} 記云。是法等者。若結開権。是法両字。指向演説諸法是也。標人法中。云挙無分別法者。将向是法為顕実法。故云法也。
{1-231} 文句四云。以無量無数方便者。明開権也。是法皆為一仏乗故。明顕実也。
{1-232} 記云。然三世章顕実。皆云是法。及釈迦章如此両字。並指権是実。故名顕実。何者。在昔施権尚無権名。何況有実。故今開権。権即是実。故云是法皆為一仏乗<故云是法皆為仏乗>。故知。述其施権意在開也。
{1-233} 文句四云。如此皆為得一仏乗者。即是顕実也。
{1-234} 二十二・事。正経善権品闕十如。闕開示悟入。応時品三十六千億仏・火宅五車<応時品三十二千億仏・火宅五車>。信楽品天姓。薬草喩已後一長行偈頌。五百品初長行偈頌。又同品迦葉汝已知・五百自在者等一行半偈闕。又繋珠喩闕。阿難決品新発意菩薩八万。薬王如来品誤。宝塔品有二・。多宝如来説法華経・。多宝本願・聞名利益誤。以提婆品入宝塔品・。安楽行品四安楽行闕・。法師品有二・。眼千二・八百。余五千二誤。促経功用三十三天誤。不軽生報闕日月燈明。神力品中。惣一種。別出九種・。薬有二・。定力欠身不言焼臂・。十誤譬喩一闕不具誤<十喩譬喩一闕不具誤>。妙音有二・。妙音師弟。長短不准・。三十四身多有欠減・。観音品三十三身多闕不満誤[已上闕四]。
{1-235} 記三云。凡夫絶理等者。自鄙無分。故云絶理。随相異見。故云情迷。既絶且迷。徒具何益。二乗等者。即二教二乗。三道即是捨而不観。避空求空反資小脱。菩薩等者。蔵通照六。別照次第。故云不周。皆迷己界不達仏界。不了々言。尚該十地。故今応指別地及因。横竪具足者。一中無量為横。無量即一為竪。一多相即故云具足。
{1-236} 文句三云。今作四番釈。一約十方界。二約仏法界。三約離合。四約位。[文]
{1-237} 記三云。次約仏界。○問。次此中仏界<此中仏界>。与前十中仏界。答。前則在迷在因。通悟通果。今乃唯果。不通因迷。故一々法皆用雙非。非相非仮。非不相非空。雖出雙非意存三諦。
{1-238} 文句三云。如来遍照横竪悉周<如来遍照横豎悉周>。如観掌菓<如観掌果>。只為凡夫如雙盲<・為凡夫如雙盲>。二乗如眇目。菩薩夜視蒙朧不暁<菩薩夜視朦朧不暁>。不可得説。止々絶言。其意在此耳。
{1-239} 文句三云。三約離合者。若仏心中所観十界十如。皆無上相乃至無上果報。唯是一仏法界。如海惣万流。若千車共一轍。此即自行権実。若随他意。則有九法界十如相性等。即是化他権実。化他雖復有実。皆束為権。自行雖復有権。皆束為実。
{1-240} 記三云。若望止観互有寛狭。今具四釈。則此寛彼狭。此但正報不語三千。則此狭彼寛。名目雖然理必斉等。因必具果。正必有依。
{1-241} 上宮疏云。更以異方便助顕第一義者。本義不明。但私懐者。異方便者。是謂波若・維摩二教。此二教異於初相教故云異。第一義。謂今日一理。言此二教。亦欲顕今日一理故説。非余故説。亦可。今日法華猶未明常住故。義自方便。於前三教<異於前三教>。故云異。
{1-242} 弘九云。宗師云。法華已前猶是外道弟子。故云四十八年。
{1-243} 弘五云。違母損髪成地獄心。発弘誓願則属仏界<発弘誓願即属仏界>。
{1-244} 弘七云。我観蟻子尚知来処。鳥獣音声尚別雌雄。観此羅漢不見生処。如来正法甚奇甚特。九十五道我皆能知。如来之法不識趣向。唯願世尊。聴在道次。仏言善来。得無学果。聴声既爾。余塵亦然。』
{1-245} 又云。然外道之法。聴死骨声能達遠事者。良由声中本具諸法。故此外道得其少分<故使外道得其少分>。冥依其本日用不知。況今妙観。直観本理。理具諸法不足置疑。
{1-246} 文句三云。今作四番釈。一約十方界。二約仏法界。三約離合。四約位。○約十方界者。謂六道・四聖。是為十方也。法雖無量数不出十。一一界中。雖復多派不出十如。如地獄界。当地自具相性本末。亦具畜生界相性本末。乃至具仏法界相性本末。無有欠減。故毘曇毘婆沙第七云。地獄道成就他化天法。即是其例。余九法界亦如是。当知一一界皆有九界十如。若照自位九界十如。皆名為権。照其自位仏界十如。名之為実。一中具無量。無量中具一。所以名不可思議。若照六道三聖五如為権。若照仏界四如為実。当分歴々此則可説可示。可俟止々絶言歎也。所以一中具無量<所以一中無量>。凡夫雖具○[文]
{1-247} 正経云。而其仏土有菩薩<而其仏世有菩薩>。名超光<名曰超光>。持者十八人。
{1-248} 記三云。初十界中。○若照下判。言自位者。雖明十界十界各十<雖明十界界界各十>。且照当界以九為権。以一為実。故須結云一中無量。一界具十一一十如。若自若他。若因若果。在一心故。故云無量中一・一中無量。不可以一説。不可以多説。不可以権説。不可以実説。因果・善悪・空有・大小・凡聖・漸頓・開合・心法・依正。一多自在。一切諸法悉皆如是。是知。談法界者。未窮斯妙。致使惑果事而迷因理。○若照六道下。兼破光宅。光宅既無十界。今且依彼破之。縦依十界各具十如。当分歴々思議境耳。況復光宅。但在四聖四五不同。
{1-249} 経云。二万仏。
{1-250} 玄一云。二万億仏<二万億大通智勝>。
{1-251} 籤一云。二万億仏<二万燈明>。
{1-252} 南岳云。二万億仏。
{1-253} 蓮実房和尚金花抄云。宇治経蔵内典博要集云。二万億。
{1-254} 経蔵房要文云。我昔曾於二万億仏所。
{1-255} 正経云。八十如来。皆同一号日月燈明。[文]
{1-256} 捜要記第二云。又十種下。釈十如。故法華云。諸法実相。所謂諸法・如是性等。人皆読之人皆暗之。故知十如随於十界自成三諦。故南岳読之凡有三転。初以是為句中也。常読且依相等為句。於中為三。先陰。次生。三土。初五陰十如。
{1-257} 補注云。清凉観師謂。南岳思大師。三種読之<三種読此>。○是・哉々々々<豈非誤哉々々々>。
{1-258} 首楞厳経五云。弥勒菩薩即従座起。頂礼仏足而白仏言。我憶往昔。経微塵劫有仏出世。名日月燈明。○至燃燈仏出現於世<至然燈仏出現於世>。○今得授記。次補仏処。
{1-259} 首楞厳経九云。復次阿難。是三界中。復有四種阿修羅類。若於鬼道以護法力。成通入空。此阿修羅。従卵而生。鬼趣所摂。若於天中降徳貶墜。其所卜居隣於日月。此阿修羅。従胎而出。人趣所摂。有修羅王。執持世界力洞無畏。能与梵王及天帝釈四天争権。此阿修羅。生大海心沈水穴口。旦遊虚空。暮帰水宿。此阿修羅。因湿気有。畜生趣摂。
{1-260} 記一云。品々之内減具体等<品々之内咸具体等>。句々之下通結妙名。[文]
{1-261} 又云。教行人理。彼此相摂。使妙旨不失。
{1-262} 義決云。記句々之下通結妙名者。題冠妙一字。通結二十八品句々之下。譬如結印度名五印。諸国別名不同所。未結印度惣名。[文]
{1-263} 記一云。広略適時。
{1-264} 輔云。広略適時者。序品・方便是迹門之広<序品・方便品是迹門之広>。余品是略。寿量・普門是本門広<寿量・普門是本門中広>。余品是略也<余品是略>。
{1-265} 記一云。方便・安楽・寿量・普門。[文]
{1-266} 文句八云。若取迹門中要句。開示悟入・乗是宝乗遊於四方・四安楽行・勧発四意等是也。
{1-267} 文句十云。今明。方便品開三顕一。円因已竟。安楽行品明乗々之法。寿量明乗々果已竟<寿量明乗果已竟>。此品下。明乗々之人。
{1-268} 唯識論十云。[此論亦有転斉・転滅二義]。謂余有漏劣無漏種。金剛喩定現在前時。引極円妙浄本識。非彼依故。皆永棄捨。
{1-269} 麁食云。断諸法中悪。窮源尽性妙智存。如来蔵中有清浄功徳<如来蔵中唯有清浄功徳>。
{1-270} 観心論疏下云。若就別説。十界百如歴別如前。今就円論。一念之心即具百界千如。故自此心為不可思議境也<故目此心為不可思議境也>。
{1-271} 又云。次出仮観者。○而是如来蔵。具足百界千如。生死・涅槃皆在心内。万法万行並在其中。故修学恒沙仏法<故宜修学恒沙仏法>。習無量四聖諦。破無知塵沙之惑。顕出心中如来蔵理。故名従仮入空観也<故名従空入仮観也>。
{1-272} 玄二云。此一法界具十如是。十方界具百如是。又一法界具九法界。即有百法界・千如是。
{1-273} 観音玄云。今観十方界衆生仮名。一々界各有十種相・性本末究竟等。十方界更互即百法界十種性相<十方界交互即有百法界千種性相>。冥伏在心。雖不現前宛然具足。譬如人面備休否相。庸人不識<庸人不知>。相師善識。今衆生性相一心具足。亦復如是。凡夫多顛倒小不顛倒<凡人多顛倒少不顛倒>。理具情迷。聖人知覚即識。如彼相師。
{1-274} 文句一云。通序為五。或六。或七云云。如是者。学所聞之法体。我聞者。能持之人也。一時者。聞時和合非異時也。仏者。時従仏聞也。王城耆山。聞持之所也。与大比丘者。是聞持之伴也。
{1-275} 記一云。先標離合。云或五六七者。如文<五者如文>。合仏及処。六則離仏及処。七則離我与聞。
{1-276} 文句一云。如是等五字<如是等五事>。冠於経首此序也。[文]
{1-277} 天親燈論云。前三明弟子。後三証師説。
{1-278} 東春云。一多小者<一多少者>。開示五句<関中五句>。合仏・住処為一句釈。或六者。天親燈論云。前三明弟子。後三証師説。一切修多羅法門。皆如是。故知有六。前三弟子者。如是謂弟子之信。次句弟子称我聞。三明聞法有時。次従仏住已下。既表於仏<既標於仏>。故知後師説也。或七。未見所出。
{1-279} 私志記云。若五与六。自古多示<自古多爾>。唯真諦三蔵。独開為七。如開合<如此開合>。亦無的拠。但是随当文義斟酌耳已<但是随当文義斟酌而已>。意明亦並有道理<意明亦並各有道理>。皆有通用故去取也。[文]
{1-280} 義決云。記五者如文者。指即玄文注。云云者。以略譲玄文。故記中釈出。故云如文。有解。亦是挙衆釈文。合仏及所。故以成五句。[文]
{1-281} 玄一云。如是詮異。我聞人異。一時感応異。仏住処異<仏住処所異>。若干聴衆異<若干人聴衆異>。即別義也。
{1-282} 正経云。至於無間大地獄中<至於無択大地獄中>。上徹三十三天。
{1-283} 正経云。面口放光<放面口結光明>。
{1-284} 不思議境界経。列同聞衆中云。時有十仏刹微塵等他方諸仏。為欲荘厳毘慮遮那道場衆故<為欲荘厳毘盧遮那道場衆故>。示菩薩形未在会座<示菩薩形来在会座>。其名曰観自在菩薩・文殊師利菩薩・地蔵菩薩・虚空蔵菩薩・金剛蔵菩薩・維摩詰菩薩。[乃至]普賢菩薩等。復有無量千億菩薩<復有無量千万億菩薩>。現声聞形来会座<現声聞形亦来会座>。其名曰舎利弗・目・連・須菩提・羅・羅・・陳如<阿若・陳如>・摩訶迦葉・優婆離<儀波離>・阿難・提婆達多・跋難陀等。[乃至]復有無量釈・梵・護世。天・龍・夜叉・人非人等。此中皆是大菩薩衆。無凡夫者。[文]
{1-285} 文句一云。仏括経明<仏話経明>。文殊結集。先唱題。次称如是我聞。
{1-286} 記一云。大論云。文殊結集諸大乗経。亦皆先称如是等五。
{1-287} 私志記云。通論結集凡有三時。如常所明。此即最初通結一切大小乗也<此即最初通集一切大小乗也>。小乗迦葉為主。大乗文殊為主。如大論所明<具如大論所明>。今是大乗。従主故云文殊結集<従主為言故云文殊結集>。
{1-288} 義決云。疏仏括経次称如是我聞者。彼経意説。阿難昇座時。文殊在下座先唱題目。次阿難称如是我聞。若大論中。文殊結集諸大乗経者。即此意也。
{1-289} 大論云。文殊結集諸大乗経。亦皆先称如是等五。
{1-290} 菩提流支訳法華論云。経曰。帰命一切諸仏菩薩。
{1-291} 南懺悔<南岳・法華懺法>。』
{1-292} 天略法華経<天台・略法華経>。』
{1-293} 涅槃経第八。如来性品。[四十経]。沙者名具足義。若能聴是大涅槃経。則為已得聞持一切大乗経典。是故名沙。
{1-294} 論記云。出八教濁水。
{1-295} 又二云。言小乗者。一往三蔵名為小乗。再往三教名為小乗。』
{1-296} 正経云。千二百。』
{1-297} 南岳大師安楽行云。衆生与如来。同共一法身。清浄妙無比。称妙法華<称妙法華経>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