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法華経 2000年01月 発行
開経(裏面)
{0-128} | 妙記云。至法華如乳者不<有至法華如乳者不>。如所問<答如所問>。[文] |
{0-129} | 法界性論云。以法華為熟蘇<至法華成熟蘇>。[浄名経疏第五] |
{0-130Ⅰ} | 文云<文>。此経是宋元嘉三年。注経序。并諸師釈。及記文<及記文竝>。云斉建元三年。○私志云。晩人輙改之。又朝庭寺。序本作朝亭。 |
{0-130Ⅱ} | 私云。自元嘉至建元。隔五十余年。 |
{0-131} | 輔云。疏宋者。宋家惣六十年。恵表至齊。年可七十已下耳。 |
{0-132} | 上宮疏云。此経非法華序也。 |
{0-133} | 嘉祥云。以五義証。一説処同。二衆数同。三時節同。四十余年故。四義同。密開一乗。五翻経人<五翻経人同>。自云法華序説。[輔亦載之<輔亦引之>]。 |
{0-134} | 五百問論云。問云<是則>。彼経是従体開用之一乗。故三乗稟益。此経是入体之一乗。故会三帰一<故令三帰一>。 |
{0-135} | 山家云。是開経故。得果階級也。 |
{0-136} | 五大院菩提心義云。明教々四乗中云。若円教中。聞円十界証四乗道。是当分義蔵通別中三乗。回心入円為四。是跨節義。問。若聞円教得四乗果。何名一乗。答。如無量従一法生<如無量義従一法生>。一即無量・無量即一。是円十界皆実相義。有十界故亦有四果。是一実故亦是一乗。此経名為醍醐初分一乗頓教。[文] |
{0-137} | 疏云。即於此座大機即発。 |
{0-138} | 輔云無量義異法華者。従一出多未悟帰一。此何者。一家無量。無量家一法。無別也。 |
{0-139} | 唐師義云。或云。同体権。或云。異体権。 |
{0-140} | 論記云。問。無量義経大小兼益。故初分経全同前権<故初分経合同前権>。答。前権非序。為例不中。当座開顕。故永不同。 |
{0-141} | 止三云。六摂一切教者。○約空為喩者。発菩提心論云。譬如有人見仏法滅。以如来十二部経仰書虚空。宛然具足。一切衆生無有知者。久々之後。更有一人遊行。於空見経。○即写三蔵之経。○若観心即是仏性円修八正道。即写中道之経。○又観心即仮・即中者。即摂華厳之経。若観心因縁法生滅者。即摂三蔵。四阿含経・如乳之経。若観心即空者。即摂共般若・如酪之経。若具観心因縁生法・即空・即仮・即中者。即摂方等・生蘇之経。若但用即空・即仮・即中者。即摂大品・熟蘇之経。若用即中観心者。即摂法華・開仏知見大事正直・醍醐之経。若用四句相即観心。即有涅槃・同見仏性・醍醐之経。又若観因縁即是仏性<又若観因縁又観因縁即是仏性>・仏性即是如来。是名乳中殺人。若観折空<若観析空>。又観折空即是仏性<又観析空即是仏性>・仏性即是如来。是名酪中殺人。若現即空<若観即空>。又観即空即是仏性。是名生蘇殺人。若観仮名。又観仮名即是仏性。是為熟蘇殺人。若観即中。又観即中即是仏性。是名醍醐殺人。今通言殺人者。取二死已断<即取二死已断>・三道清浄。名為殺人。是為止観摂不定教。略摂如上。 |
{0-142} | 弘三云。次空喩中。具含七教。八中無秘密者。具如前開後料簡<具如前開章後料簡>。従観心因縁下<次従観心因縁下>。至与如来等。即蔵等四教也。次又観心下。頓観也。次従若観心因縁至熟蘇之経。漸観也。法華不同諸文。但是会漸帰頓。涅槃四人皆知仏性。故四句相即。若准大経五時譬意。則以華厳譬乳。今且遂便即以華厳別為一頓<今且逐便即以華厳別為一頓>。漸中仍更存於四味。故以三蔵譬於乳味。加共般若・如酪。雖無別部共般若文。取方等・般若中。或一会・一時・一章。独明共意。其流亦多。亦今論観理・摂法該広。是故縦容<是故従容>。於漸教中明共般若。若的判教則不用此文。 |
{0-143} | 又云。次不定観中。云観因縁又観因縁即是仏性者。此有両意。一者。現在習円成不定人。元知円理<謂元知円理>。或時且観因縁生法。重観因縁成即中観。即見仏性。如三止観中云。或指世界為第一義。或事或理。即其相也。二者。発円宿習。如於現在但観生滅。後復数々観於縁生。即見仏性。是故初観因縁如乳。因観因縁得見仏性。故云如乳殺人。空・仮皆有又観之意。文並准此。<仮皆有又観之文。意並准此>。至観中道亦有又観之言。則闕一意。但是利根超入深位。若作発習者。如五品位但是伏惑。因宿習発即破無明。亦是不定 |
{0-144} | 守護章下之中云。・食者。○救云<救曰>。此説不爾。挙執重二乗故。迹門十四品。正化二乗傍化権大。是故自下。唯一無二乗。不位小済密遣二人。息処故説二。皆是此類也。 |
{0-145} | 珍大師云。唯此一事眞余二即非真<唯此一事実余二即非真>。一即是円。二即頓漸也。[文] |
{0-146Ⅰ} | 止九云。道場有四。○即三蔵仏坐道場。木樹草座。○通教仏坐道場。七宝樹下天座<七宝樹天衣座>。○別教舎那仏坐道場。七宝座。○円教毘盧遮那仏坐道場。虚空為座。 |
{0-146Ⅱ} | 寂滅道場七処八会。為利根菩薩説十二因縁不生不滅。亦名為仮名。亦名中道義。若鹿苑為鈍根弟子。○若方等十二部経。○若説摩訶般若<若摩訶般若>。○若法華。説十二因縁即中。捨三世方便也。若涅槃。説十二因縁具足四意。皆有仏性。如乳有醍醐<如乳有醍醐性>。四教・五味不同。皆是約十二因縁善巧分別。随機示道耳<随機示導耳>。又復置毒乳中。是涅槃約十二因縁明不定教。○又復我説初成道十方菩薩。已問此義。即涅槃中。約十二因縁有秘密教。所以者何。初為鈍根弟子。説十二因縁生滅相。別有利根菩薩。在座密聞十二因縁不生不滅相<在座密聞十二因縁不生滅相>。即悟仏性得無生忍。此秘密意也。此乃同居土中転法輪相。○此是同居土示涅槃相。有四種。出像法決疑経。方便・実報二土成道・転法<転法輪>・入涅槃。亦応可解。 |
{0-147Ⅰ} | 弘九云。釈成道中。有四不同。並於同居現此四相。亦応結云此是同居成道之相。文無者略。故一代教法。不出此四成道之相。次転法輪中。亦標・釈・結。釈中具有八教之相。初頓漸<初頓教>。次四教。次不定。次秘密。四仏成道。本為利生。是故次明転法輪義。 |
{0-147Ⅱ} | 各立教主。各被機縁。始終備足不過此四。頓等四教。但是如来不思議力。不措蔵等盈縮調停。成就物機<成熟物機>。破邪立正。引小帰大。癈偏顕円。会権入実。故有諸部五味相生利物無方。適時出没。若寂滅道場。為別円機。此一座席。未曾経漸。名之為頓。即此文引華厳是也。乃約部約味<此乃約部約味>。得名為頓。部内之教。教仍兼漸。約教乃成有漸有頓。有権有実。有麁有妙。故法華独顕。望此為麁。華厳尚爾。況復方等及以般若。帯二・対三。是故両味及以鹿苑。倶名為漸。況法華顕本。諸部所無。具如玄文第一広釈。若爾。豈得頓部在初。兼麁帯別。文具両教謂過四教。可不・哉<可不誤哉>。故知。不可於斯妙経生乎異計。然此八教。非但直為判教而已。観経明義亦仮斯八。収摂行門使行周備<収摂行儀使行周備>。前偏円中。雖明八教。文仍間雑。又闕秘密。今於此中文相委足。略談大旨竟。次銷文相者。初華厳是頓。次若鹿苑下。是漸。法華・涅槃非漸頓摂。但是会漸而帰於頓。故所会之頓与華厳中円頓不別。但彼部兼別。且惣判為麁耳。涅槃中云如乳有醍醐性者。譬涅槃中凡夫。闡提之乳尚知仏性。況余耶<況復余耶>。故云乳有醍醐性也。蔵等四教処々説之。故今但云四教両字。五味不同去。惣収前来若漸・若頓。乃開顕之。此五味者。前文雖用。並是施設。今文正是五味本意。大経釈二十五昧竟<大経釈二十五三昧竟>。爾時有菩薩。名無垢蔵王。白仏言。如仏所説。諸仏菩薩成就智慧功徳。○仏言。譬如従牛出乳。譬従物出十二部経。従乳出酪。譬従十二部経出修多羅。○如是皆由観因縁得。又復置毒下。不定教。又復下。引証秘教<引証秘密教>。此是大経第三。迦葉設三十六問竟。仏讃迦葉。善哉善哉。汝今未得一切種智我已得之。然汝所問。如一切智等無有異。善男子我坐道場菩提樹下<善男子我初坐道場菩提樹下>。初成正覚。爾時。無量阿僧祇恒河沙等諸仏世界。有諸菩薩亦曾問我如是深義。然其所問句義功徳。亦皆如是等無有異。如是問者。即能利益無量衆生。故知。漸初已有菩薩。密聞斯義。 |
{0-148Ⅰ} | 楞伽経三。[宋三蔵求那跋陀羅訳]。大恵復白仏言。如世尊所説。我従某夜得最正覚。乃至某夜入般涅槃。於其中間乃至不説一字。亦不已説・当不説是仏説<当説不説是仏説>。大恵白仏言。世尊。如来応供等正覚。何因説言不説是仏説。 |
{0-148Ⅱ} | 仏告大恵。我因二法故作如是説。云何二法。謂縁自得法及本住法。是名二法。因此二法故我如是説。云何縁自得法。若彼如来所得。我亦得之無増無減。縁自得法究竟境界。離言説妄想。離字二趣。云何本住法。謂古先聖道如金銀等性。法界常住。若如来出世。若不出世。法界常住。如趣彼城道。譬如士夫行曠野中。見向古城平坦道<見向古城平坦正道>。即随入城受如意楽。大恵。於意云何。彼作是道及城中種々耶。答言。不也。○ |
{0-148Ⅲ} | 我某夜成道。至某夜涅槃。於此二中間。我都無所説。縁自得法住。故我作是説。彼仏及与我。悉無有差別。 |
{0-149} | 華厳一乗教分記巻上。[法蔵撰]。或有衆生。於此世中頓悟機熟。即便定者。見仏従初得道。乃至涅槃不説一字。如楞伽経説。亦涅槃云。若知如来常不説法。是名菩薩具足多聞等。 |
{0-150} | 又云。此是至出像法決疑経者。彼経云。或見此処沙羅林地。悉是土沙・草木・石壁。或見金銀七宝清浄荘厳。或見乃是三世諸仏所遊居処。或復見是諸仏境界。乃至。現身・聞法亦爾。方便・実報至可解者。若転法輪。准第一巻横竪対諦。及浄名疏明諸土説法用教増減。比説可知。若入涅槃二土相者。方便土中仏涅槃。不可亦同界内通仏。灰身入滅唯留舎利等。彼法性仏。機息応転。名之為滅。若於彼土別機起時。即見無量相好之身。円機即見虚空之身不滅<円機即見虚空之身不生不滅>。方便既爾。実報准知。 |
{0-151} | 文句六云。今仏既未出諸凡夫人。身受心法起於四見。於中。求正道如求食。求助道如求衣厭苦求理。為可化之縁。仏初出時。諸外道等皆先得度。即此意也。[文] |
{0-152} | 記六云。於中求正道者<於中求正道等者>。以計常等而為正道。種々恭敬以為助道。雖思惟邪理堪為正機。然由久遠大種薫被<然由久遠大種熏被>。[文] |
{0-153} | 無量義経二乗益体外実文。』 |
{0-154Ⅰ} | 文句六云。又当説無量義時。大乗機発。何以知然。無量義中明七種方便・無量漸頓。従一法。 |
{0-154Ⅱ} | 生。既聞此説。思惟昔之三蔵三乗。悉従一法生。如此三乗亦応入一。如是思惟時<如是思時>。漸已通泰。大心即発。故言成就大志也。』 |
{0-155} | 守上々云。大集等三経[大集・宝積・浄名等也。]所説不思議解説者。未開権故。三乗同聞。得果差別。[文] |
{0-156} | 記云。次約無量義者去法華極近。時極少也。既聞一従出多<既聞従一出多>。義必収多帰一。四味之終。故云漸已。機無隔異。故云通泰。発在須由。故名為即。 |
{0-157} | 菩提心義云。「安然」。問。若聞円密得四乗果。何名一乗。益如無量義於一法即無量<答如無量義従一法生一即無量>。無量即一。是円十界皆実相義。有十界故亦有四乗。是一実故亦是一乗。此経名為醍醐初分一乗頓教。真言教中。亦有十界亦是真如。故有四乗同為一乗。[文] |
{0-158} | 講演法華義云。[世山王院云]。問曰。既云得・・頂・忍等。何言二乗・十住不知耶。答。今之・法・頂法<頂>・忍法。不同昔日。何者。昔日唯暦北里衣食難得<昔日唯歴北里衣食難得>。此座・・頂。聞一実相理遊於四方。譬如諸天入雑林時。王民同受一味之楽。是経・・頂。受用和合一味事智。与仏無異亦復如是。同入南門功徳雑林。天衣・天飯不求自雨見色聞香。自然飽足大小不隔。 |
{0-159} | 論記二云。問。出次義意在含覆<出水義意在含覆>。若爾。四味諸経皆応為序。答。四味諸経未喩蓮華。今経独受蓮華之称。後不可例<故不可例>。問無量義大少兼益<問無量義大小兼益>。故離分経合同前権<故初分経合同前権>。答。前権少序<前権非序>。少例不中<為例不中>。当座開顕。故永不同。問。未説正経。何故不同。答。経歴少時為通泰之<経歴小時為通泰之>。所以不同。 |
{0-160} | 疏四云。如説無量義時。証二乗果。即於此座大機即発。自未・未捨<自有・未除>。大機未発。即五千等是也。 |
{0-161} | 文句十云。川流江河諸水之中。海為第一者。無量義云四水譬教。薬草喩中一雲能雨譬説。今更諸水。惣一切教。別挙四者。譬乳・酪・生・熟四味教也。此法華教譬醍醐海也。説窮本地為深。遍一切処為大。純明仏法不説余法為鹹。最為深大其義如是。 |
{0-162} | 記四云。言即発者。但不起当座且名為即。従彼座来非不経時。但不跨味故名為即。 |
{0-163} | 無量義経云。故知説同而義別異。 |
{0-164} | 注釈云。言説同而義別異者。謂四時説同而義別異。理内理外<事理内外>。其義異故<其義是異故>。 |
{0-165} | 経云。三法・四果。二道不一。 |
{0-166} | 玄五云。如無量義経云。無量法者。従一法生〔無量義者。従一法生〕。所謂二道・三法・四果。二道者即頓・漸也。三法者即三乗也。四果者四位也。此無量法従一法生。何者。二道既是頓漸。頓即大道日照高山。且置未論。今明<今明漸道之初三蔵教>。』 |
{0-167} | 又云。昔四果隔別。謂羅漢・支仏<辟支仏>・菩薩習果・方便仏果。』 |
{0-168} | 又云。又云又四仏為四果<又四仏為四果>。』 |
{0-169} | 八十華厳経第七。名号品云。東方過十仏刹微塵数世界有世界。名金色仏号不動智。彼世界中有菩薩。名文殊師利。与十仏刹微塵数諸菩薩倶。来詣仏所。 |
{0-170} | 又玄五云。無量義云。二道・三法・四果不合。至法華皆合。故不論癈成道已来四十余年。未顕真実。法華始顕真実。 |
{0-171} | 籤五云。次明今意中<次明今意>。且置頓論漸者。若欲論頓有何不可。 |
{0-172} | 文句七云。実相即一切智地也<実相即一切智地>。上文云唯此一事実。指此地也。余二則非真。指七方便也。此約漸頓二教述其開権顕実也。[文] |
{0-173} | 記云。余二等者。但是不一。皆名為二。此約至開権顕実也者。以漸頓中有言咸開。 |
{0-174} | 経云其所説法。皆悉到於一切智地。』 |
{0-175} | 経云。唯此一事実。余二則非真。 |
{0-176} | 仏三十二相。要法門云。有世間流布頌。其下私加業因。 烏慧膩沙見相<烏瑟膩沙見相>。 頂礼賢聖師長故。[大集経] 髪毛右転紺青相。 楽受善友師教故。[大集経] 面輪端正満月相。 見有来求歓喜故。[観仏三昧経] 眉間豪相右旋相。 不隠他徳讃歎故。[大集経] 眼睫紺青不乱相。 見諸怨増慈善故<見諸怨憎慈善故>。[大経] 眼精紺色分明相。 悲哀常視衆生故。[大集] 四十歯齊逾雪相。 遠離両舌和諍故。[大経] 四牙鮮白鋒利相。 修集慈悲教人故。 舌相広長覆面相。 受持十善教他故。[大集経] 常得上味適悦相。 恵施医薬美食故。[大経] 梵音和雅等聞相。 不謗正法軟語故。[不謗正法大経也。大集経於衆生。柔語<柔軟語>。] 常光面容一尋相。 香花燈明施人故。[大経] 体相縦広量等相。 療治四大不動故<療治四大不調故>。[大経。常勧衆生修三昧。大経云衆生四大能調之相。] 身相修広端直相。 迎送侍遶尊長故。[大論] 容儀洪満端直相。 卑屈瞻病給薬故。 七処充満愛楽相。 常施所須充足故。 肩頂円満殊妙相。 離慢随順衆生故。 ・腋悉皆充実相。 如法断事不執故。 頷臆身半師子相。 如法所作為首故。 身色光曜金臺相。 施与瓔珞厳具故。 身皮細滑離塵相。 親近智者問答故。 毛孔一生右旋相。 掃治道路荊棘故<掃治道路荊蕀故>。 陰相蔵蜜象王相。 覆蔵他過施衣故。 両臂修直摩膝相。 見他造善佐助故。 雙・漸次繊円相。 為法疾走給使故。 足跟広長称趺相。 離不与不欺故。 足趺修広称跟相<足趺修高称跟相>。 修福展転増長故。 指間・網金色相。 四摂摂取衆生故。 諸指円満繊長相。 合掌起礼尊長故。 手足柔軟勝余相。 摩洗病苦垢穢故。 千福輪文円満相。 供養父母往来故。[瑜伽論] 足下平満等触相。 安住浄戒不動故。 |
{0-177} | 止七云。又華厳日出先照高山。偏他四栄。鹿苑三蔵偏多四枯。方等・般若多調枯以入栄。引小而帰大。鵠林施化已足<鶴林施化已足>。御栄枯中間而入涅槃。為極鈍難化来至雙林始復畢功。利根明悟処々得入。如身子等。於法華中入秘密蔵。得見仏性。取以涅槃遥指八千声聞。於法華中得記作仏。如秋収冬蔵更無所作。約此一番。施化早畢不俟涅槃。[文] |
{0-178} | 弘七云。初華厳中。雖具二義文多明別。故云偏多四栄。所以住前十種梵行。全別義。初住雖即略明円義。二住已去。乃至十地。多明別義。雖行・向中弁於普賢・行布二門。而諸位中普賢義少。入法界品唯見弥勒・文殊・普賢広明円融。余諸知識多明別相。是故今云偏多四栄。三蔵可解。方等・般若文中。処々雖有円義。多為調於鈍根菩薩。及二乗人。故浄名中。弾斥声聞貶挫菩薩。念座致屋去花招譏。聞不思議事猶如根敗。覩大士現変自鄙如盲。方信摩訶衍甚深。伏諸菩薩志大。○至法華時。会諸枯栄入非枯栄。爾前乃方堪授作仏記。且順大経而未説。即云鶴林施化已足。二経同味雖越而兼。是故判云為極鈍根来至雙樹。 |
{0-179} | 玄九云。若円破者。従別教已去皆方便。故迦葉自破云。自此之前。我等皆邪見人也。既云邪見之人。即無円正道法。則人法倶破也<則人法倶被破也>。別教人法尚爾。何況草菴人法○。[文] |
{0-180} | 玄十云。先約教者。若華厳七処八会之説。譬如日出先照高山。浄名中唯臭瞻蔔<浄名中唯嗅瞻蔔>。大品中説。不共般若。法華云。但説無上道。又始見我身。聞我所説。即皆信受入如来<即皆信受入如来慧>。若遇衆生尽教以仏道<若遇衆生尽教仏道>。涅槃二十七云。雪山有草。名為忍辱。牛若食者即得醍醐。又云。我初成道<我初成仏>。恒沙菩薩来問是義。如汝無異。諸大乗経。如此意義類例。皆名頓教相也。非頓教部也。 |
{0-181} | 籤十云。初約教中。初釈頓教。始自華厳終至法華。皆有頓義。故顕呂中<故顕露中>。唯除鹿苑。以余部中皆有頓故。名為頓教。而非頓部。如是処会所明位行。不出別円。但経意兼含義難分判。始従住前至登住来。全是円義。従第二住至第七住。文相次第又似別義。於七住中又弁一多相即自在。次行・向・地。又是次第差別之義。又一々位皆有普賢・行布二門。故知。兼用円文接別。 |
{0-182} | 止七云。別教惑断智位。二乗聾・非其境界。故名為別。一往望摂論・華厳所明地位。即是其義。但別義多途。赴機異説。横則四門不同。竪則階降深浅。不可定執一経而相是非。 |
{0-183} | 弘七云。次明別位中。先明別位意者<先明別位意>。摂論。華厳多明次第四十二位。言一往者。諸経不同。且教不同。且指此教以為大略。然華厳中。有別有円非専一教。如経列位。位位皆有行布・普賢二門故也。又諸経論別位多途。故云一往。』 |
{0-184} | 輔一云。具知進否者。一時四八為進。不尽用者為否。安得以諸師至衆戸者。今家則先以八匙開於八戸。次以一匙而蕩衆経。咸同一実。』 |
{0-185} | 文句云。実相為義処。』 |
{0-186} | 記云。能生義処法華異名<能生義処法華別名>。』 |
{0-187} | 経云。従於一法生無量義。』 |
{0-188} | 山家注云。無量者数名也。義者所生義名也。』 |
{0-189} | 記云。処為能生之一法。 |
{0-190} | 又云。経名在序但云無量義耳。以兼正故。教菩薩法加於処也。 |
{0-191} | 又私志云。義字通於能所<義字実通於能所>。経云<何者前経云>。諸法無量義亦無量<説法無量義亦無量>。後経云。諸法実相義。助初実相義<又云助初実相義>。』 |
{0-192} | 義決一云。記超八如是者。八教差別在爾前故。 |
{0-193} | 無量義経注釈云。[伝教大師釈]。釈迦一代四十余年。所説之教。略有四教及以八教。所謂樹王華厳・鹿苑阿含・坊中方等・鷲峯般若<鷲峯般若演説一乗>。菩薩歴劫修行<大小菩薩歴劫修行>・小乗三蔵教・大乗通教・大乗別教・大乗円教・頓教・漸教・不定教・秘密教。如是前四味<如是等前四味>。各々不同。是故名為種々説法。 |
{0-194} | 弘一云。諸善知識皆云。我唯知此一法門。新経至第五十見弥勒。第五十三見文殊・普賢。則不復云唯知一法。故知。則是前漸後頓。 |
{0-195} | 文句三云。若有仏子下。是開六度大乗也。 |
{0-196} | 記三云。今初形凡小亦得種々及無上名。 |
{0-197} | 文句六云。復次勝応譬長者。長者即表報身仏。故是王等。法身是報師。師即如王。諸経多名是経王。智契於法即是智与法等。故名報仏為等。此乃大乗法報。非是小乗得益之処。故或是王。王等也。 |
{0-198} | 記六云。諸経多名経王等者。重約教釈。諸経有明法身義者。即名経王。智契於法相称名等。故約機中対法対智。名王・王等。即諸部大乗。与小相対。世人不了。見諸大乗皆称経王。乃謂法華与諸教等。今謂乳及二蘇皆談法身<今謂乳及二蘇皆談法報>。雖倶称王非諸経王。縦有経云諸経之王。不云已今当説最為第一。兼但対帯。其義可知。 |
{0-199} | 続高僧伝十七云。智・代講金字経。至一心具万行処。・有疑焉。思為釈曰。汝自所疑<汝向所疑>。此乃大品次第意自<此乃大品次第意耳>。未是法華円頓旨也。 |
{0-200} | 四教義一云。四釈円教名者。円以不偏為義。○華厳経云。顕現自在力。為説円満経無量諸衆生。悉受菩提記。此経云。一切衆生即大涅槃。不可復滅也。大品経云<大品経>。具足品云。諸法雖空一心具足万行。法華経云。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。涅槃経云。金剛宝蔵無所欠減<金剛宝蔵無所減欠>。故名円也。[文]』 |
{0-201} | 文句云。若頓如是与円同云云。 |
{0-202} | 文句一云。如是者○此皆因縁。○又如是者為人。○又○約教釈者。経称。三世仏法初皆如是。先仏有漸頓秘不定等経<先仏有漸頓秘密不定等経>。又三蔵<漸又三蔵>・通・別・円。今仏亦爾。諸経不同如是亦異。不応一匙開於衆戸。○敷八教網亘法界海。懼其有漏。況羅之一目。若為張独<若為独張>。 |
{0-203} | 記一云。安得以諸師一匙。而開於八教衆戸。攅於古不出因縁一意。故云一匙。況一両師。寧開八教。況約教等三。信古今冥寞。○今経於八為属何耶。若非超八之如是安為此経之所聞。○諸師既不知八教異今。○華厳云。経綱亘法界海。漉天人魚置涅槃岸。故知仏教不出於八。 |
{0-204} | 又云。諸師偏釈不可独張。此竊読者。尚云天台唯蔵等四。一何昧哉。一何昧哉。』 |
{0-205} | 記一云。具知進否方暁今経。如是既爾。他皆准此。』 |
{0-206ⅠⅡ} | 輔一云。具知進否者。一時四八為進。不尽用者為否。安得以諸師至衆戸者。今家則先以八匙開於八戸。次以一匙而蕩衆教。咸同一実。』 |